2.3歲左右是眼科檢查的關鍵時期。正常情況下,寶寶應在3歲左右接受例行眼科檢查,因為這一時期是監測及矯正兒童弱視、斜視、屈光不正常及近視等眼疾的關鍵期,因此在3歲左右的這一時期內,家長可每一季定期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檢查,尤其是有眼疾家族史及早產兒的父母,更不要忽略這一重要環節。
此外,當寶寶出現斜視眼、頭痛、眼球疼痛、眼睛疲倦、紅眼、看東西離非常近才能看清楚,或凝視時出現眼睛上翻等現象,都必須到眼科請醫生診治。
3.視力保健的措施。不要讓寶寶在過強或過暗的光線下用眼睛;不要讓寶寶看電視時間過長;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看東西時眼睛距物體不要太近;保證寶寶充分的睡眠時間,讓眼睛得到較好的休息;多吃蔬菜、水果,留心維生素A的補充;定期帶孩子做視力檢查,以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矯正。
誤食的處理
寶寶誤食來蘇水、碳酸、腳氣藥水等腐蝕劑後,要迅速服用橄欖油、魚肝油、生蛋清等;寶寶誤食碘酒後,能夠給喝米湯或太白粉糊,因為米湯、太白粉糊有中和碘的特性;寶寶誤食強酸(硫酸、硝酸、鹽酸、王水等)後禁止使用蘇打,以避免產生大量氣體而造成胃穿孔。可馬上給孩子喝牛乳、生蛋清、橄欖油或食用植物油;寶寶誤食強堿(如苛性鉀、苛性鈉、氨等)後,不宜洗胃和催吐,應該馬上服用大量的稀酸溶液,如食醋、檸檬汁等。經過一小時後,分多次給寶寶喝少量溫牛乳。還能夠喝些生蛋清、橄欖油、麵糊等,以保護消化道黏膜。
采取了相應應急措施後,還應及時送寶寶到醫院進一步診治。
滴藥三要素
1.把滴耳藥和滴鼻藥的藥瓶放入溫水中溫熱幾分鍾,這樣滴入時,孩子不會感到冷。
2.不要讓滴管碰到孩子的鼻、耳或眼,不然會把細菌帶回藥瓶內;如已碰到,要徹底洗淨後再收藏起來。
3.各種滴劑藥物如未征得醫生同意,使用時間通常無法超過3天。用藥物時間過長,會引起較多不良刺激及炎症反應。
對小兒身體的觀察要點
頭是否有疼痛、外傷、濕疹、疥瘡等或囟門的情形(嬰兒)。
1.厚、黃的頭垢,覆蓋於嬰兒的頭皮上,可能是乳痂。
2.白色片狀物,在頭皮部分,可能是頭皮屑。
3.禿斑,發癢的紅色圓形斑塊或灰色鱗屑樣環,可能是癬。
4.頭癢,在發根處粘著白色極小的珠狀卵,可能是頭虱。
5.嚴重頭痛,伸頸時也會痛,可能是腦腺炎。
6.前額的一側頭痛可能是偏頭痛。
臉表情、臉色、唇色、眼睛的明亮,是否有浮腫。
1.臉頰一側或雙側腫脹可能是腮腺炎。
2.頸腺(淋巴)腫大伴喉痛、發熱,可能是扁桃體炎或傳染性單核白細胞增多症或猩紅熱。
眼睛眼瞼及白眼球的狀態(有沒有貧血、充血、黃疸),是否有眼垢、眼淚及眼皮浮腫?
1.眼睛痛且帶水,可能是異物入眼。
2.眼睛疼痛、發紅、流淚,晨起上、下眼瞼粘在一起,可能是結膜炎。
3.眼睛流淚、發癢、邊緣發紅,伴有噴嚏,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4.眼睛沒有目的地移動,可能是斜視。
5.從眼睛內側眼角分泌出膿,可能是粘眼。
6.眼瞼(通常在下眼瞼)發紅、腫大,可能是麥粒腫。
7.眼瞼發紅,有鱗屑粘住睫毛,可能是眼瞼炎。
耳朵是否有味道、流膿、潰爛?耳朵附近是否有浮腫疼痛(常以手搔耳)、是否聽得見(聽了也沒回答等)、是否有耳垢?
1.耳朵內部或邊緣疼痛,可能是中耳炎或牙痛,也可查耳痛。
2.耳朵流膿,可能是中耳炎。耳道內疼痛,拉耳垂時更痛,可能是外耳炎。
3.聽力減弱且耳朵內有阻塞感,可能是耳朵有耳垢或中耳和耳咽管感染或耳內有異物。
鼻子鼻涕的情形(顏色、味道、是否混有血或膿)。
1.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發癢,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2.流鼻水伴喉痛、發熱,可能是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3.流鼻血可能是鼻衄或異物進入鼻內。
4.白色或黃色小斑點在新生嬰兒鼻子上及四周,可能是粟丘疹。
5.鼻音重且用口呼吸,可能是腺狀腫。
6.眼睛下方疼痛,可能是鼻竇炎。
嘴巴是否有味道、口水或疼痛、傷口?是否以口呼吸,舌頭的情形(顏色、是否有白苔)。
1.口腔內細小的、白色凹下的潰瘍,可能是口瘡。
2.口腔內大塊、紅色而中間帶黃的潰瘍,通常在臉頰內側,可能是外傷性口腔潰瘍。
3.口腔內乳脂狀或白色泡沫塊,擦時會流血,可能是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