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孩子變成陽奉陰違,大人麵前不做、背後做,孩子的行為一直需要別人來控製,無法自我控製,因此,長大後無法自我作主,凡事皆要依賴他人的眼光,容易成為“隨風倒”的人。
(3)孩子接收到“你有錯時,我就能夠打你”的信息後,他也會依樣畫葫蘆地對待別的小朋友,也許將來會成為權威型、暴力型的父母。
(4)對孩子一向施予嚴厲管教的父母,一旦老了,強壯的兒女會不會以愛父母為理由而虐待父母?也值得深思。
教育孩子是一門複雜的藝術,如何管教孩子,做父母的最明白。但有一點,家長要牢牢記住:教育孩子時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而不是被歧視。
正確對待“為什麼”
當小兒提出“為什麼”的時候,做父母的應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孩子的一種求知欲的表現。在寶寶期就表現出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求知欲的源泉。孩子長大後上學的學習成績好壞,決定於是否有強烈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產生了對知識探索的精神,這樣就能學習好。
小兒愛問“為什麼”,多數是想了解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如小兒問月亮為什麼在晚上亮;也有探索行為心理狀態的目的的,如問他為什麼哭了,他為什麼打人;也有要弄清某種規則的道理的,如問為什麼要走人行道,等等。“為什麼”不單表現在語言方麵,還表現在寶寶的行動中,如對玩具、用具要拆開看看內容結構;如對動物感興趣,就去看母雞下蛋;如看到花草,就拔出來看看根上有什麼,等等。
對寶寶的好奇心,大人不要表現出不耐煩,而要認真聽、耐心回答,並結合實物演示以補充說明。對孩子提出的不恰當的問題,要巧妙地轉移。倘若一個三四歲的小兒從不問為什麼,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就是發育落後的表現。
我們應如何對待小兒的發問呢?
1.認真、耐心回答或討論小兒提出的問題。
2.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盡量及時解答,要用些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擬人化方法講解,也能夠配合講故事進行。
3.不要輕視和嘲笑孩子提出的問題,尊重他們提問題的做法。
4.引導孩子,啟發他們自己去觀察、動手,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千萬不要嫌麻煩而不理孩子,或說“以後再說”、“問個沒完,玩去吧”或“真討厭,笨蛋,自己想去”等等,這樣會挫傷孩子的探索、好奇的心理,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永久創傷。
無法忽視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通常發生於寶寶期(3歲左右),是一種病因不清的精神障礙。該病的主要症狀為:缺乏與人及社會交往的能力,語言遲緩,對別人的語言缺乏情緒反應,自己不會用語言表達情感及要求,並伴有不同程度的呆板行為及動作,約3/4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發育遲緩,臨床上有時易診斷為智力發育遲滯。此症的發病率為2~4人/萬,通常多見於男孩,男女之比為3:1。此症發病年齡小,如不早期診斷矯治,多數患兒預後不佳。
故若發現孩子早期有上述症狀,應及早到精神科就醫,以便及時診斷、治療、矯正。
早期培育
具體形象思維遊戲
去動物園
方法:家長對孩子說:“有個小朋友想去動物園,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去動物園,你能幫幫他嗎?”孩子用手指著圖找路。倘若孩子走到了岔路上,家長就問:“這條路能到動物園嗎?”並啟發孩子:“走回來看看,試試走別的路。”當孩子走到動物園時,家長接著問:“小朋友在路上看見了什麼呢?”讓孩子說出來。
家長也能夠找一些簡單的迷宮遊戲來訓練孩子的思維和觀察力。
目的:發展形象思維能力、觀察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留心:當孩子走到動物園時,家長要誇獎他。
擺盒子
方法:家長為孩子準備一些大小不同的盒子。問孩子:“寶寶,這是什麼?”孩子回答以後,家長接著說:“對,這是盒子。哪個盒子最大?哪個盒子最小?”等孩子指出來以後,再讓孩子“把這些盒子從小到大排起來”。
目的:這是為了發展孩子的大小概念,促進孩子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留心:在起初玩遊戲時,家長先給孩子三四個盒子讓他擺,等孩子熟練以後,再增加盒子的數目。
比較思維遊戲
車頭車廂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