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到“居”,更讓人感歎了。我們農村以前的住房,是用黃泥巴椿起來的,橫上木梁,蓋上瓦片,就是簡單的“居”了;待到後來,有了鋼筋,有了水泥,便用紅磚砌成牆,拌以水泥,加以鋼筋,飾以磁磚,就是很漂亮的“房”了。這些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但是相比普通老百姓而言,那些別墅、那些宮殿般的樓宇,有高聳雲端,有雕梁畫棟,有曲徑回廊,更有甚者,房產開發商為了屯積積奇,寧願讓富麗堂皇般的房子空著也不願降價處理。母親至今仍守著老家用黃泥巴椿就的瓦房,我輩也隻能望洋房而興歎了。一般老百姓窮其一生的積蓄也難以住上如此高昂價格的房子,曾幾何時,“分期付款”已成了大眾消費的的一種習慣和“潮流”,為了付房款,許多人不惜把自己的生命早早地做了“分期”了斷。假若杜甫在世,看到此類現象,不知當作何感想?我想,他老人家會否把他的詩句也改成:“嗚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房奴俱歡顏!”
“經濟適住房”在政府的推動下,今天已蓬蓬勃勃地被搬到了大眾的討論議程中。其實,老百姓早在若幹年前就已開展此類建設,比如,利用自己的宅基地進行改建,或出租或出售,一些城裏人因房價的高昂而對此類住房趨之若鶩;而在城市化的擴張進程中,原來的一些農村也被圈入了城市的版圖中,原有的一些老百姓就利用耕地或自家老宅,改建成外來務工者宜居的出租房,為政府緩解了許多住房方麵的壓力,但卻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為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實在太快了,法律的更新卻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致使老百姓自建的經濟適用房得不到政府的承認,但必須肯定的是,他們為城市化的進程解決了許多居住問題的事實。
貧富的差距有史以來就沒有被消除過。有人說,假使把現在全世界的財富均分下去,若幹年後,仍然是現有的少數人擁有大量的財富。我想,排除那些不走正道而獲取不義之財的情況,應該是這個道理。“敏於事而慎於言”,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在抱怨上天的不公,或者是說沒有人際關係,沒有太強硬的背景與後台,大有生不逢時的悲壯感,卻忘了認清現實的環境,繼而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也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為自己謀取一份生存的空間。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為自己找到窮的理由。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不能選擇做富二代,但我們可以選擇做富二代他爹!勤勞是先決條件,加上老聃提倡的理財之“儉”道,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縱使不能大富大貴,也可以為我們人生的衣食起居帶來更好的改善,就像打獵的故事一樣,我們不能光看著鹿在眼前晃動,卻隻坐下來討論爭議該如何吃鹿,我們要做的就是先把鹿打下來再說!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須做的就是:瞄準、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