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雖然主張“非攻”的政治主張,但墨家的行事態度卻決定了墨家為了自己的目標,可以用非常的手段,比如,墨家為了實現非攻的主張,以減少不必要的軍事殺戮,往往會對主戰方的首腦人物進行刺客的暗殺行動。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俠”是指幫助別人,不一定要舞刀弄槍,或是武功超群,但需用智慧或策略以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非攻”目的。這正如墨子一樣,他雖然沒有舞刀弄槍,但是他卻是一個真正的俠士。
受墨家行事態度的影響,無論是酬君王之恩義,還是報朋友之情重,慷慨赴義的悲壯事跡在中國古代曆史上蕩氣回腸,且經久不息。“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刺秦王的壯士荊柯從此真的一去不複還,而為了完成荊軻未竟的壯舉,高漸離也奮不顧身地舉築撲向秦皇,“惜築鉛滿階難上,僅為弦餘十二殤。”專諸之刺王僚,慧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白虹貫日;“中包猛士膽”的悲情壯士要離,成就了“白日照高秋”的千古頌揚;“酬恩歲深,高名不朽”的豫讓為行刺趙襄子,舍死忘生,備嚐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對他的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令人感佩。“懦夫增氣”之曹沫,以其忠誠勇氣使“暴秦奪魄”……這些仁俠仗義的典範不勝枚舉,流淌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沉澱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
《三俠五義》等古代俠義小說,在描寫俠義道方麵也是花了很大力氣的,對後世的這種俠義文化精神也有一定的影響,而《三國演義》語言的通俗化,更是把這種仁勇俠義的精神直接搬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手中,“桃園三結義”、“千裏走單騎”、“義釋華容道”等精彩篇章更是家喻戶曉,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這種影響是儒墨兩家均無法預見或比擬的,在墨家精神以及古代俠義小說的影響下,後世所衍生演變的幫會,常常以此為其精神,一旦幫會之間發生糾紛或幫會內部標榜忠義之需要,往往就會訴諸武力予以解決。這種文化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裏,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金庸以儒墨佛道的精神為根基,以如椽巨筆開創了現代俠義小說的先河,為世人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江湖,有個人之義,更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義,給人以“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豪邁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