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產生疑問:一張小小的計劃表有這麼神奇的作用嗎?
父母們千萬不要把計劃表看作一件簡單的事,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孩子把握時間,掌握進度,讓他們如期且順利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
可是看看我們周圍,大多數父母麵對的情景是:
每天早晨一起床,孩子就會著急地喊媽媽,我的衣服呢?鞋子呢?襪子呢?
有時候星期一剛給孩子的零花錢,不到星期三就都,大人問他都買什麼了,他卻回答不上來,“我也不知道,反正一下子就花完了。”
每次考試之前,孩子就會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早起晚睡的,因為平時不複習,這時候著急了,所以忙亂不堪……
這些情況,無一不是缺乏計劃性的表現,孩子不但自己辛苦,父母也跟著操心。
一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孩子,常常是想起什麼做什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什麼也沒做好。
做事缺乏條理性和計劃性,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導致的。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同樣離不開父母的努力,如果父母不幫助孩子糾正,可能導致孩子做事魯莽草率,成人後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整體的規劃。
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也很簡單,父母要引導孩子們學會做事有計劃,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
孩子一旦養成了有計劃和自覺地做事的習慣,不僅可以使父母省心,還能自己有條不紊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事情。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莉莉對於做事有計劃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這多虧爸爸的巧妙引導,讓她改正了馬虎、粗心的壞習慣,形成了良好的計劃做事的好習慣。
1.嚴格按計劃辦事,堅持落實計劃
勤勤的媽媽發現女兒在彈鋼琴的時候總是不能聚精會神,她彈幾分鍾就跑到客廳看一會動畫片。於是,媽媽對勤勤說:“以後你每天隻彈半個小時的鋼琴,晚飯前彈也行,晚飯後彈也行。但是媽媽提個要求,在彈琴的時候一定要一直坐在琴凳上,不能三心二意。”
勤勤想了想,晚飯前電視裏要播放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於是她選擇吃完飯再彈。確定了自己的計劃後,勤勤每天都能開開心心地看動畫片,高高興興地彈鋼琴,而且計劃執行的很好,再也不用媽媽跟在後麵操心。
不排除有些時候,我們雖然給孩子製訂了計劃,但是在施行的時候,他總是會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對此,父母不要縱容,比如計劃是要先做完作業才能去看動畫片的,如果作業沒有做完,父母就不能允許他看動畫片。製訂了計劃,就要嚴格按照要求執行,隻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一種好習慣。
2.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一件事情要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做,要讓孩子學會思考。比如周末是先去同學家玩,還是先在家寫完作業,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選擇。這樣可以逐漸地培養他勤於思考的習慣,製訂出來的計劃更具有條理性。在引導孩子思考和征求他意見的過程中,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這樣日後他會更積極地思考,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3.讓孩子有一個時間觀念
在孩子的頭腦裏,起初並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他搞不清楚1個小時和45分鍾的差別,也不知道一個半月要比和兩個月短多少,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幫助孩子,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孩子漸漸就能在腦海中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觀念,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自己的計劃做事。
作為父母,無不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而要實現這一點,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良好習慣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孩子對於自己要做的事,就會有準備,有步驟,有安排,有計劃地去執行。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有條不紊地做好每一件事,積少成多,聚壘成塔,距離做成、做好大事也就越來越近了。
細節10:專注力幫孩子搬走阻礙成才的“絆腳石”
一說到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我們都不陌生,很多孩子對他的事跡也會略知一二。
牛頓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實驗室裏度過的,每次做實驗,他總是通宵達旦,注意力十分集中,有時候一連幾個星期都不出實驗室,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著。
有一次,他和朋友約好來他家裏吃飯,結果朋友們來了,他還沉浸在實驗中無法自拔。等了很久之後,餓著肚子的朋友隻好自己到餐廳把準備好的午餐吃了。這時候,見牛頓還沒出來,他就把牛頓那一份也給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