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有教養的孩子情商高(1)(3 / 3)

小孩子非常委屈:“可是,我媽媽還在家裏等我呢。”妍妍二話不說,拉著小女孩就往外攆:“行了,下次不要來我家了,連我的話都不聽。”小孩子也很生氣:“哼,我們以後不再是朋友了。”

這時候,妍妍的媽媽聞聲趕來,了解了情況後,就對妍妍說:“孩子,你應該體諒你的朋友,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如果媽媽在家等著你,你卻不會來,媽媽同樣也會著急啊。”

妍妍的行為屬於典型的唯我獨尊。而生活中像她這樣霸道無理的孩子卻並不鮮見。

稍加留意,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常有這樣一些小細節:

飯菜端上餐桌,孩子隻顧著自己吃,把自己最喜歡吃的菜端到跟前,而不顧及家人;電視裏播放自己喜歡的節目時,堅決霸占遙控器,不允許任何人換台;在學校裏,發現課桌上布滿灰塵,徑直拿別人的書本來擦幹淨……

孩子們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導致的。

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采取睜隻眼閉隻眼的做法;當自己的孩子和小夥伴吵架的時候,家長不去責備孩子,而是安慰孩子不要難過;當孩子支使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去做事的時候,父母雖然嘴上說要尊重長輩,但卻沒有製止孩子的行為……這種無原則的寵愛,很容易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心理,反過來這種心理嚴重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另外,還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告訴孩子他該怎麼做,而很少引導孩子從別人的角度出發。這樣一來,孩子會在無形中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習慣。

應該說,當今社會,孩子“唯我獨尊”的心理已經越發嚴重,成了廣大父母們迫在眉睫的難題。

那麼,要想讓孩子摒棄這種唯我獨尊的行為方式,就需要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多下一些工夫,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關注他的心理以及心理的成長,培養孩子為別人著想的習慣。

1.讓孩子知道“他人”很重要

要想讓孩子遠離“唯我獨尊”的心理,父母不僅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且也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父母要引導孩子想到“他人”,讓他明白他的行為不僅和自己有關,而且和“他人”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讀初二的馬飛要和幾個同學一起野炊,出門之前,媽媽細心地叮嚀著,囑咐兒子不要調皮,要遵守交通規則,要注意安全等。馬飛對此卻很不耐煩,他沒好氣地說道:“媽媽,我知道了,你就不用管了。”這時候,一旁的爸爸搭腔道:“飛飛,你還要記住,到了目的地給家裏來個電話,晚上記得早點回家,我們在家裏會惦記你的。”

顯然,馬飛的媽媽隻告訴了孩子“自己”要如何做,而他的爸爸則讓孩子學著為“他人”著想,讓他知道他的行為和媽媽也有關係。馬飛的爸爸的做法既會讓孩子注意到自己,也讓他知道了“他人”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常能夠像馬飛爸爸這樣引導孩子,那麼孩子的“利他行為”就會不斷增加。

2.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在成人的人際交往中,換位思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簡單來說,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是隻顧及自己的得利與否。由於家庭教育方式不當,使得很多孩子根本不懂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林靜是個7歲的女孩,一次和媽媽上街經過天橋的時候,她看到一個拄著拐杖的殘疾人緩慢而艱難地上著台階。林靜抿嘴笑了笑,對媽媽說:“那個拄拐杖的人上台階的姿勢難看死了。”

媽媽嚴肅地對林靜說:“靜靜,這樣說話是不對的,那個叔叔的姿勢是不好看,但是他作為一個殘疾人,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等上台階,是多了不起的事!如果讓叔叔聽到你這樣的評價,他會很難過的。”

聽完媽媽的話,林靜慚愧地底下了頭。

3.在生活中引導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教育源自生活,培養成於點滴。父母們不要高談闊論,而隻需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即可把你的孩子培養成品行高尚的人。

比如,當孩子主動打掃幹淨房間後,父母不要隻說:“寶貝真能幹,把房間打掃得這麼幹淨”,而應該說:“寶貝真能幹,把房間打掃得這麼幹淨,誰進來都感覺很舒服的。”這樣的誇獎,不僅讓孩子感到自己很能幹,還會讓她知道自己的行為可以給別人帶來好處。

隻要父母多用心思,注重一點一滴中對孩子正確的引導,那麼你的孩子就能夠告別唯我獨尊的錯誤心理,成為一個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人。

細節14:換位思考讓孩子更能得到尊重

“五一”假期裏,媽媽準備帶著6歲的女兒朵朵去頤和園遊玩,正要出門的時候,鄰居家4歲的蓁蓁闖了進來,要和朵朵姐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