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做有教養的父母,家長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模板(2)(2 / 3)

我國著名青年作家畢淑敏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了兒子的一段趣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兒子在家裏亂翻我的雜誌,突然說:“我準備到日本旅遊一次。”因為他經常異想天開,我置之不理。他說:“咦,你為什麼不表態?難道不覺得我很勇敢嗎?”我說:“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並不單是勇敢就夠用。比如這件事吧,還得有錢。”他很鄭重地說:“這上麵寫著,舉辦一個有關宗教博物館的創意征文比賽,金牌獲得者可以免費到日本觀光旅遊。”說著,把一本海外刊物遞給我。

我看也不看地說:“關於宗教,你懂得多少?關於建築,你懂得多少?金牌銀牌曆來都隻有一塊,多麼激烈的競爭。你還是好好做功課吧。”他毫不氣餒地說:“可是我有創意啊,比如這個博物館裏可以點上藏香,給人一種濃鬱的宗教氣氛;這個博物館裏還可以賣齋飯,讓參觀的人色香味立體地感受宗教;比如這個博物館裏可以播放佛教音樂,您從少林寺帶回來的藥師菩薩曲,聽的時候就可以讓人感到很寧靜。”

兒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講著自己的創意,但畢淑敏和多數母親一樣,對兒子的創意不感興趣,而且也和多數成年人一樣對這些創意沒有信心,她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對於兒子的瘋狂舉動,她歎了一口氣說:“好,隨你瞎想好了,不過我要提醒你一句,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我以為最好的創意莫過於一個好成績。”

很長時間過去了,當大家幾乎淡忘了這件事的時候,畢淑敏的兒子收到了一封請柬,要求他去參加海外的發獎儀式。原來,他竟然獲得了創意銀牌獎!這件事使畢淑敏感觸很深。從兒子身上,她看到了後生可畏,看到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這方麵,成年人和孩子比起來,少了一些衝動和闖勁,也少了一些遠見!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裏,一直是強調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要凡事聽從父母、向父母學習。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向子女學習,那肯定會被認為是無稽之談,甚至是有悖常理,大逆不道的。

但是,當今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於從前,新生事物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很多父母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權威了,在很大的程度上,父母和孩子是要平等的,甚至孩子在很多事物上的頭腦要更靈活、反應要比父母更快,在接受新知識、認識新事物上要更勝一籌。

所以,當父母們還在為某種新事物評頭論足的時候,這一新事物早已在孩子們中間流行開來;當父母們還在為某種新思想、新觀念的是非得失爭論不休時,這種新思想、新觀念對於孩子們已習以為常。所以我們說,父母們有許多方麵都有必要向孩子去學習了。

因此說來,當今的父母要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必要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習。

1.了解時代的變化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觀念更新換代飛速的時代,新事物、新觀念層出不窮,日新月異。與時俱進是在這個時代求知的基礎,所以,家長要向孩子學習的前提就是融入到社會高速變化發展的潮流中去。

2.建立對話式、交互式的教育模式

向孩子學習自然是對家長而言,而對孩子來說則應向父母學習,科學的教育觀倡導父母子女要互為師生。運用這種模式,父母可以用自己比較穩定的價值觀影響孩子的情感品質,在情感的理解力以及情緒的控製、表達等方麵給孩子以幫助。

3.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

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作為尚不成熟的孩子,缺點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飾,常常讓有些父母忍無可忍。在這種情況下,談到向孩子學習,似乎有些不可能。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如何看孩子的優缺點才是問題的關鍵。

總而言之,我們提倡父母向孩子學習絕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需要父母們實實在在、靈活運用的一個全新的教育觀念。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把自己與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彼此作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要靈活變化,而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細節67:開展“談心”課堂,和孩子成為好朋友

周末的一天,陳剛在整理女兒陳聰的小書桌時,無意發現了她的作文本。作為雜誌編輯的陳剛很想“見識”一下女兒的文字水平,於是打開來翻閱。

作文本的第一頁,竟然是一篇題為《我的爸爸》的作文。陳剛的心頭忽地一熱,想看看10歲的女兒如何描繪他這個“爸爸”的。

作文的開頭,寫得簡潔流暢:“我的爸爸是個文字工作者,高高的個頭兒,白胖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對人總是笑眯眯的。他會彈鋼琴,彈得可好了,還曾經獲過獎呢。平時他的工作就是寫劇本,為此,同學們都羨慕我有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爸爸。”

看到這裏,陳剛的心裏甜滋滋的,暗暗誇獎女兒懂事。可是,第二段情況就變了,開頭一句寫的是:“爸爸是個好爸爸,可是,他從不把我當朋友,愛在我麵前擺架子,耍威風,一點也不尊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