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但是不能替代他去生活。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像朋友一樣引導他,做他生命中永不熄滅的燈塔;像朋友一樣幫助她,使他變得自立而堅強;像朋友一樣支持他,讓她知道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像朋友一樣相信他,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細節68:允許孩子在自己的“地盤”當家
讀初中三年級的婭婭有一次因為學校的臨時安排,提前放學回家了。當她打開屋門的時候,正發現媽媽在自己的房間裏,手裏還拿著幾本小說。
見此情景,婭婭很生氣,因為她曾經不止一次和爸爸媽媽說過不能隨便進自己的房間。這次媽媽明知故犯,讓婭婭有些惱火。不過,她當時並沒有衝媽媽發火,但當她進屋後發現自己鎖得好好的抽屜也被翻過了,終於按奈不住想要和媽媽理論一番,沒想到媽媽振振有詞地說:“我就是想檢查一下你最近是不是用心讀書了,還有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要中考,我怕你分心。”
婭婭覺得媽媽不信任她,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費工夫,第二天幹脆賭氣,任憑爸媽如何催促都不肯去上學。
情急之下,媽媽找到婭婭的班主任,抱怨孩子太叛逆,居然發展到不想學習的地步。
當過心理教師的班主任反複追問原因,媽媽承認是因為自己偷看了孩子的日記和抽屜,才導致她拒絕來學校。
老師告訴婭婭媽媽,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心理壓力就很大,生怕來自父母的不信任,這樣的窺探無疑讓孩子加深了這種印象,孩子已經長大,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情感世界,此時隻有信任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才能贏得尊重和愛戴,更好的促進她的學習和生活。
班主任打電話請來婭婭,婭婭委屈地跟老師說:“一直以來,我都很努力,我以為媽媽能夠看到我的努力,沒想到她這樣不相信我,其實我也明白他們的用心良苦,但侵犯我的隱私隻會讓我越來越不相信父母,也越來越沒有自信。”
了解到這些,媽媽誠懇地向婭婭道歉,並為她的小屋重新裝上了一把門鎖,鄭重地把鑰匙給她,承諾以後不會再未經允許到她的屋子裏去。
當孩子從那個總愛纏著父母問東問西的小孩子,突然之間變成神秘兮兮,仿佛藏著很多隱私的少男少女的時候,父母們一時難以接受這樣的改變,於是更加迫切地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巴不得成為孩子肚子裏的蛔蟲。
殊不知,這並非是利於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好做法,不但不能因此獲得孩子的坦誠,反而會讓孩子越發排斥。
這是因為,處於這一時期的少男少女,當麵對父母不計代價地窺探自己的隱私的時候,會感到自尊心在被深深地傷害,為此會給他們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甚至會因此對父母產生敵意,致使親子關係緊張。
故事中,婭婭的媽媽起初就是犯了侵犯孩子隱私的錯誤,不過幸好她在最後關頭及時調整了自己的做法,才沒有造成損失。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過:“秘密是說與不說的遊戲,孩子發現自己有了秘密,意味著他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每個孩子都渴望自由,能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世界。小小的日記本就成為了她們秘密的載體。她們利用日記發泄心中的不滿,製定心中的目標和理想,傾訴那些內心的小秘密……雖然微不足道,但同樣不容侵犯和窺探。
世界著名的教育學家蒙台梭利女士在演講時,常會提到這樣一句話:“Help me to by myself。”意思是說:“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百般嗬護,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就什麼都幫他做好,不讓他費一點力氣,這些看上去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殺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作為父母,要知道,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朝向成長前進發展,麵對這種獨立的願望,父母最應該去做的是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和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尋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隻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獨立應對人生路上的風霜雪雨。
1.為孩子創造鍛煉獨立性的機會
現在父母們口口聲聲愛孩子,為了孩子可以奉獻自己的所有。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他們不惜代價;為了孩子考出好成績,他們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為了孩子多才多藝,他們不惜花費金錢讓孩子學習音樂、舞蹈等很多課外興趣班……
不難發現,家長們更多的是將精力花費在孩子的學習上,而忽視了對孩子獨立自主能力進行培養。比如,父母們對家務活大包大攬,即使一雙襪子也不會讓孩子自己去洗,在生活上可以說關懷備至。父母們的頭腦裏隻有一個思想:隻要孩子學習好,父母就會盡最大可能去滿足他的任何願望。
實際上,這種無微不至、無處不在的“愛和關懷”,恰恰削弱了孩子本來應該具備的獨立生活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便無法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