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所保留,不要對孩子用盡“全心全力”
毋庸置疑,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不能缺乏理智,不能愛得太盲目。要知道,即使父母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輩子。聰明的做法是,早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例如,如果孩子要去洗碗,那麼父母就不要擔心他洗不幹淨,或者弄濕衣袖,而隻需在一旁觀察,並指導,讓他練習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的衣服不整齊了,父母不要伸手就幫他疊好,而應該讓孩子自己抽時間疊好。
3.不要縱容,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由於從小受到父母及家人的照顧,孩子難免會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對此,父母不要一貫地縱容,而應努力培養孩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比如,當孩子不知道怎樣才能把拚圖拚起來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他,先找最邊上的部分,然後再尋找與每一塊拚圖有相同顏色的拚圖。
孩子隻有習慣了獨立操作,才會逐漸養成凡事自己想辦法的好習慣,同時他的判斷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有些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我多愛你啊,替你做這做那的。”可是家長們並不知道,替代不能等於愛。家長的替代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感覺和實踐的機會。
毫無疑問,如今的孩子長大後麵對的將是快速變化的社會,迅猛發展的科技,這些無不包含著激烈的競爭。這就要求孩子們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將難以生存和發展。所以,從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應該放下“拐杖”的角色,通過一點一滴的訓練和培養,讓孩子學會並習慣於自己做主。
細節70:鼓勵和信任是最好的愛
紐約貧民窟出生的羅爾斯,從小就是一個頑皮透頂的學生。逃學、打架、髒話連篇的他從不聽從老師的教誨,甚至砸爛過教室的黑板,老師們對他都頭疼不已。校長皮爾·保羅為此絞盡腦汁,卻發現很多辦法對他都無濟於事。
善於觀察的保羅最終還是發現了羅爾斯的一個特點,他雖然頑劣,但卻很迷信。於是,保羅便在上課的時候增加了一個小活動,那就是給孩子們看手相,但活動的時間隻限10分鍾。每次孩子們似乎總是表現的意猶未盡,因為被校長看過手相的孩子似乎長大後都有著不凡的命運。活動很快吸到了迷信的羅爾斯,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於是每天都按時到校,期待著可以很快輪到自己。
這一天終於到了,羅爾斯從窗戶上跳下來,伸著小手走向校長保羅。“噢,天呐,一看你那修長的手指我就知道,你將來肯定是紐約州的州長。”“這是真的嗎?”羅爾斯覺得校長的話令他難以置信。“當然啦孩子,校長是從來不說假話的。”
信以為真的羅爾斯從此改正了自己的惡習,說話做事一板一眼,沒有一天不是按照紐約州州長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越來越出色的羅爾斯最終成為了美國紐約州第一任黑人州長。
所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羅爾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句話,一件事都有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飽含信任的鼓勵會激起孩子們奮發的鬥誌,無論成功與否,對孩子一生都將有所幫助。
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有本著作叫做《要相信孩子》,其中說道:“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書中闡述了相信孩子能力、信任孩子的重要性。指出無論是在孩子的天性中還是在後天的成長要求中,對信任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和必要的。
事實就是這樣,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相信,會使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以及自尊感和自立感的提升。這樣,孩子會增強獨立處理事物的積極性,勇氣倍增地麵對所遇到的問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相信並認可孩子的能力,要知道,父母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們與父母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就可使孩子增強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反之,若父母對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夠信任的態度,就無法了解孩子的願望和要求,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必然會因此而受到傷害,他們想要自己動手嚐試的獨立意識也勢必減弱。這樣,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會相應減弱。
作為家長,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總是希望孩子考分高高、處處領先其他孩子;是不是總想把孩子管得牢牢、看得緊緊的;是不是對孩子愛之過切、期望過高……殊不知,正因為這樣,父母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孩子湮沒在了自己所謂的牽掛和“不放心”、希望及深愛之中,使孩子成為以愛為名義、以希望為鎖鏈而“囚禁”得嚴嚴實實的父母的附屬品,而忽略了他們應有的獨立性、天性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