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祖輩、父輩該誰管教孩子(2)(1 / 3)

楊先生與太太共同經營一家美容院,平時顧客很多,所以他們的作息時間很少,且不固定,每天兩人都要忙得很晚才能回家。他們的兒子果果出生後,由外公外婆兩位老人帶養。而且,老人還承擔了全部家務。他們總是一個人照顧外孫,給他喂奶、換尿布等,一個人負責每天的三餐。到了晚上,果果還要與外公外婆睡在一起。就這樣,果果經常一連兩三周都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而習慣了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晃幾年過去了,果果長成了幾歲的小男孩,可是他卻學會了模仿外公的形象與生活習慣。你看他走路時總是慢吞吞的,並且,一邊走還一邊吐著痰,說話的樣子更是像外公,不但拉著長腔,還總是“這個、這個……”的結巴,連一句正常的話也說不好。這時,爸爸媽媽才覺得情況有些不妙,想要好好管教果果。可是,外公卻覺得果果學啥像啥,很聰明,不讓果果的爸爸媽媽管教他。為此,楊先生差點與老人鬧翻了臉,可兒子卻一點也不聽他的話,不服他的管教。這時,楊先生才意識到自己雖然事業有成,卻是一個失敗的父親。

目前有很多孩子,像果果一樣接受著“隔代教育”。據一項對縣城部分小學、初中的老師調查發現,他們班級裏的學生有32%以上在家裏都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接受的都是隔代教育。他們和那些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不但身心健康不達標,而且,學習成績也較低。一些班主任老師發現,經常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不是頑皮得難以教育,就是老實得不用管教。他們通常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自律能力極差,總是調皮搗蛋;一種是缺乏自信,不善言談。對此,有80%的教師認為,孩子最好能經常跟父母在一起,以便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教育,使身心得到正常的發展。很多教育專家也憂慮地指出,“隔代教育”根本就代替不了“親子教育”,因為它的方式主要是以養育為主,根本就談不上科學育兒。可以說,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從以下幾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其中的弊端:

1.親子情感障礙

生活中,有多少孩子與自己的父母形同陌路。因為父母離開他們太久,使他們的潛意識裏已經沒有了父母親情,早已疏遠了父母。所以,缺乏了父母愛的孩子,別說教育了,他們根本就不相信父母。這不能不說是隔代教育代替親子教育的一大弊端。

2.孩子的營養問題

經常跟著祖輩生活的孩子,通常接受不到科學的營養。越來越發展的科學飲食,早就已經推翻了多少年以前的“溫飽飲食”理論。可是,老人們卻還總覺得他們的那一套飲食方案是最正確的。

3.孩子的認知教育問題

所謂隔代教育,其實,對大部分老人來說看管孩子總是在吃飽穿暖上下功夫,往往忽略孩子的認知教育或潛能開發,即使有一定文化的祖輩也往往會由於年齡的原因而使自己的認識停留在某一個階段,不能有效地引導孩子去思考、去學習、去觀察,不能很好地讓孩子接觸新事物。所以,那些與祖輩一起成長的孩子往往學東西都比較晚,認知與各種潛能常常得不到有效的開發。

4.孩子的個性問題

祖輩看管孩子,多數一味地慣著孩子,不敢說不敢打,對他們百依百順。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往往無法無天,久而久之就會養成驕橫跋扈的性格,從而造成孩子往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5.年輕媽媽的遺憾

作為媽媽,應該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孩子在自己的身邊快樂地成長起來,是做母親的最大快樂與幸福。因此,如果放棄了這樣的快樂時光,可能心中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所以,作為媽媽切不可將孩子的教養完全推給父母,使孩子將自己的媽媽當成陌路人。

年輕的父輩一定要明確:再完善的隔代教育也不能代替親子教育,尤其是早教時期,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因此,無論工作再忙再累,都必須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不要為圖省事,孩子一生下來就甩給老人。要知道,孩子在幼小時突發狀況比較多,而祖輩缺乏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使孩子錯過醫治或教育的最佳時機。所以,一切都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盡力去做合格的、優秀的父母。要知道,對孩子來說,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父母在他心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