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兩代人教育發生分歧時應妥協處理(3)(1 / 2)

特別是最近,隨著小超的漸漸長大,婆媳倆吵得越來越凶。為培養兒子的自理能力,兒媳珊珊常常讓小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洗臉、刷牙;自己穿衣服、穿鞋子,有時還讓小超動手學洗自己的襪子、手絹什麼的。可是,每當這時小超的奶奶都會出麵幹涉,也不管小超是否樂意做,都是一把將小超拉開,自己替他做。一次,媽媽讓小超整理自己的書桌,讓他將書和本子都整齊地放好。沒想到奶奶在一旁不樂意了,氣衝衝地說:“自己閑著沒事做,卻這樣整孩子幹活算什麼。小超還這麼小,累著了怎麼辦?真是沒見過這麼當媽的。”聽到婆婆這話,珊珊當然會很不高興,也衝婆婆大嚷:“我這當媽的怎麼啦?沒你會溺愛孩子是吧?看這孩子都讓你慣成什麼樣了?你心裏要清楚,小超是我的孩子,我管教他是應該的,你沒權幹涉。”就這樣,婆媳倆又吵了起來。婆婆說珊珊太狠心,不懂得心疼孩子;珊珊則嫌婆婆對孩子太溺愛,不知道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於是兩個人各不讓步,又一次打響了家庭教育戰爭。李先生趕忙出麵勸阻,但老媽和老婆都不聽他的。這時,兒子小超嚇得“哇哇”大哭,他知道媽媽與奶奶吵得這麼凶都是因為自己,所以,他哭得很傷心。並且,說讓爸爸把他給賣了吧,這樣家裏沒有他,奶奶和媽媽就不會再吵架了。李先生一聽,真是又氣又心疼,他一把拉起兒子,躲進了自己的房間裏。任憑一老一少兩個女人在客廳裏爭吵……

婆媳之間產生紛爭,關係到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其實,婆媳之間本來也是可以好好相處的,但通常因為孩子的問題,而使婆媳雙方在教育觀念上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從而產生矛盾、引發事端,使家庭失去了快樂和溫馨。而且,圍繞教育孩子的婆媳矛盾,還經常讓孩子與他的爸爸等其他家庭成員不知所措,傷心無奈。而且,最遭殃的將是孩子自己,有絕大多數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麵對奶奶和媽媽爭吵,不知道自己該聽誰的,更不知道自己該向著誰,他最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兩位親人變成仇人,但又不知道如何勸解,因為他更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傷害到任何一方。這時,孩子的內心往往非常痛苦。但是,如果媽媽與奶奶一方或者是雙方希望把孩子拉到自己這邊來,而挑撥孩子和對方的關係,不讓孩子親近對方,並且唆使孩子怨恨對方。如此,在兩麵夾擊之下,孩子就會更加難過,覺得自己無所適從,甚至還會想到都是自己不夠好,才使大家這樣的,這時孩子就會產生自卑或恐慌的心理,而失去自信,變得討厭甚至作踐自己。可是,這樣對孩子的個性形成與成長發展是很不利的。

其實,很多時候在婆婆與媳婦之間都沒有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隻是由於觀念與思想的不同而使教育的方法有了差異。通常來說,年輕的媳婦思想較前衛,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喜歡標新立異;而年長的婆婆總是觀念守舊,對孩子的教育喜歡嬌慣護短。因此,大多的媳婦都覺得孩子不能嬌慣、嬌縱,而總是嚴格要求孩子;但婆婆總是舍不得讓孫子受一點苦,而希望把最好的都給孫子。可是,這樣一來,盡管雙方都沒有錯,但教育方式卻產生了很大的衝突,從而引發婆媳之間的紛爭。但是,為了孩子的快樂成長與良好發展,為了家人的和睦相處與幸福生活,婆媳紛爭一定要盡快有所平息,婆媳關係也必須妥善處理。其實,退一步想想,既然兩代人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和氣快樂的家庭氛圍呢?要知道,孩子最希望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奶奶與媽媽兩位親人,能和和氣氣地相處,給自己帶來歡樂與幸福,而不是怨恨與指責。所以,婆媳問題要解決,需要婆婆與媳婦的共同讓步與努力,隻要雙方都多一份體諒,就自然可以少一份紛爭。以下幾點方法可供你學習與借鑒:

1.不可故意縱容孩子

不管婆媳之間怎麼爭吵,都不要一味地使自己占上風,更不能一味地討好孩子、籠絡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最好。要知道,如果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機,知道了奶奶與媽媽在勾心鬥角,他就會在中間鑽空子,從而兩邊做好人,給大人造成很多管教上的問題。而且,長期在這種夾縫裏生活,孩子的心裏也會覺得困惑與痛苦,從而導致不良的心理問題。

2.作為長者應加深兩代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