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作為長者,應將媳婦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平時要多與媳婦交流,以加深兩代人的感情。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媳婦進了家門,就是與自己家有緣分,就是家裏的一分子。所以,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果媳婦不明白或不懂,一定要多體諒她,因為她畢竟還年輕。所以,凡事要多和媳婦商量,並且多關懷她。這樣,雙方多溝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如果婆婆與媳婦之間,能像親母女那樣相處,那麼,雙方有矛盾時就可以相互理解和寬容了。
3.避免指桑罵槐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奶奶因為疼愛孩子而給他買了很多好吃的零食,結果到了吃飯的時候,孩子卻因為吃飽了零食而不想吃飯了。這時,做媳婦的心中有氣,卻又不便指明婆婆的不對,於是就將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以孩子吃飯為由,抓住孩子痛打一頓。於是在公婆寵慣了的行為上,不顧一切地加倍責罰孩子。如此,表麵上雖然是在教訓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對公婆的一種抗議。可是,婆婆也不是傻子,她閉上眼睛也能猜到這是媳婦對她的不滿意,是在暗中向她示威,給她難堪,但她又不便聲張。這樣老人心裏就會窩氣,從而加深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而且,這種做法會直接傷害孩子,使孩子也對你心生怨恨,因為你把他當做轉移不滿的對象,所以,他會有滿腹的委屈與不滿。因此,作為一個聰明的媳婦,切不可借著處罰孩子來發泄對婆婆的不滿。
4.作為媳婦不能太計較
作為媳婦,我們是年輕人,有很高的思想境界,所以不能凡事都跟婆婆太計較的。作為晚輩,我們讓讓步,沒有什麼,一般事情就讓它得過且過。其實,不管是誰對誰錯,晚輩都得尊重長輩,所以,不管怎麼樣,婆婆畢竟是自己的長輩,是孩子的奶奶,即使她在很多地方做得不是那麼盡人意,但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孩子的快樂,作為晚輩的我們還是應該多忍讓一些,鬧別扭了去賠個不是,主動道個歉,相信婆婆會通情達理的,如此將心比心,什麼矛盾與誤解都會煙消雲散的。
第5節“隔代慣”和“親子慣”都不好
伴隨著“獨一代”80後的三十而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為人父母。雖然他們中很多人還沒有完全獨立,卻不得不直麵養育子女、培育下一代的重任。這使得很多的年輕父母顯得手忙腳亂,不知怎麼辦。而這時他們的父母,卻義不容辭地擔起了撫養孩子的重任,他們憑著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幫子女們精心地照料下一代。但是,社會上卻有很多人認為“隔代教育”不好,他們認為祖輩容易溺愛孩子,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個性與習慣。對於這一說法,有些人卻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有些孩子即便不是祖輩們帶長的,他們從小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個性與生活習慣。那麼,到底是“親子教育”好呢?還是“隔代教育”好呢?可謂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弊端。不管是哪一代教育,如果方法不適當,其成效都會弊大於利。比如,“親子教育”中的“親子慣”,與“隔代教育”中的“隔代慣”,兩種方式都是育兒的大忌,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阻礙,都是孩子朝不良的人生方向發展的溫床。
嬌嬌7歲了,是個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雖然她長得很可愛,但連續三年體檢卻使她成了名副其實的“肥胖兒”,小夥伴都戲謔地叫她“胖妞妞”。一次,嬌嬌生病了,經診斷需得抽血化驗。可是,當護士用橡皮筋紮緊她粗粗的胳膊,卻看不到她的靜脈,因為她的胳膊還像嬰兒的手臂一樣有肥肥的“藕節”。這時,護士不得不用力拍了幾下,才隱隱約約看到一條淡青色的靜脈。可是,當護士將針紮下去後,卻沒紮準地方,於是,不得不換另一個手臂,再重新紮。這時嬌嬌又痛又怕,便捂著胳膊“嗚嗚”地哭了起來。此時,爸爸媽媽都很著急,也很心疼她。但媽媽卻一邊著急一邊氣呼呼地說:“這下知道痛了吧?誰讓你就知道聽奶奶的話,平時吃那麼多的肉與甜食。現在知道了吧,不吃這麼胖,能受這樣的罪嗎?”聽了媽媽的話,嬌嬌一邊哭泣一邊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