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公開指責老人
老人帶孩子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他們的本意都是好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因此,年輕的父母,不要一有自己看不慣的事就大聲地指責老人,要是老人一時想不開,與你較上勁,雙方就更加難以相處了。就算老人不準我們管教孩子,我們也不可以對老人說些難聽的話,也不可以給老人臉色看,尤其是不可以當著外人或孩子的麵指責老人,要知道這樣會使老人難堪,使他們下不來台,從而心生悶氣。如果老人氣出個什麼好歹來,我們豈不要後悔莫及?
5.與老人適度講道理
為了緩解老人不準管教孩子的心理,平時可以與老人適度地講些道理。一旦老人知道了放縱孩子的後患,知道了管教是為了孩子的將來更好,那麼,在心理觸動之餘,再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就不會堅決地反對了。比如,可以告訴老人,如果孩子現在得不到嚴格的教育,生活中會不斷地遇到一些不會解決的問題;如果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以後他走向社會時就不能很好地獨立生活;等等。讓老人明白:現在嚴格地管教孩子,他才可以形成一定的能力,自己才可以承擔應有的責任,將來獨立生活時才不會吃虧。如此,老人就會慢慢改變自己的態度。
6.利用老人說事
很多時候,老人會管很多事情,尤其是在孩子的問題上,總是想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時,父母可以利用老人來解決孩子剛發生的問題,比如,當孩子不想洗手洗臉時,而奶奶正在身邊,可以故意說“我知道奶奶是最講究衛生的,你也最愛聽奶奶的話,現在讓我們問問奶奶你要不要洗手”,此時,奶奶即使不很在意孩子要不要洗手,但她也一定會支持你,勸孩子去洗手洗臉,這時可以再對孩子說“你看,奶奶都說你不洗不行,現在我們趕緊去洗吧”。其實,這樣的機會在平日裏有很多,聰明的父母可以多加利用。
7.采取折中方法
生活中有些老人非常溺愛孩子,總是極力護著,不許任何人說孩子的不對,孩子一直倚仗老人的氣勢,就很難管教。這時,作為媳婦或女婿,最好不要當著老人的麵責罵孩子,使雙方鬧翻,以後不好在一起生活。因此,為了避免與老人的正麵衝突,年輕的父母可以采用折中的方法,管教孩子時避開老人,可以默不作聲地把孩子從老人身邊帶開,在一邊悄悄地教育。過後,讓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說說當時的情況,這樣,自己就不會與老人鬧得不愉快。
8.讓孩子脫離老人生活幾天
生活中有些老人很難說服,尤其是那些年輕時曾經很能幹很有能力的老人。比如,當過廠長、幹部、教授等的老人,他們大都受過很好的教育,覺得自己知識淵博,且見多識廣,他們總是很有主見,個性很強,一旦拿定主意,就難以動搖,即使不對的地方,也不輕易更改。對比,為了孩子的良好發展,可以經常不斷地帶孩子離開他們的生活範圍,比如逢周末或假期時,就帶孩子回自己的家或到外麵旅遊幾天。如此,就可以緩解老人固執的思想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第6節祖輩“橫刀奪愛”時,應多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
隔代教育的家庭,普遍出現了“隔代親,臨代疏”的親情模式。孩子和祖輩的親密感情超過了親生父母的情況,老人有時候會與孩子父母爭奪孩子的愛,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這就是現代家庭最普遍的“隔代親”現象。由於很多年輕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孩子,便把孩子托付給自己的老爸老媽養育。這樣,孩子便經常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和父母的接觸卻越來越少,於是便漸漸地與老人產生了濃厚的親情,而與自己的親生父母漸漸疏遠。可以說,年輕父母在“省心”的同時,也將屬於自己與孩子的天倫親情“省”給了老人。當孩子回到身邊的時候,父子之間或母子之間就好像多了一層隔膜,使孩子不能敞開心扉,不能與父母親親熱熱地相處,因為孩子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依戀之情會勝過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