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8歲了,讀小學二年級。從小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爸爸媽媽開店做生意,每天早出晚歸,非常忙碌,因此他出生後,大部分時間都跟爺爺奶奶在一起,他日常起居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爺爺奶奶來照顧。但是,爺爺奶奶沒讀過書,在學習上幫不了小安。因此,小安的作業還得等到晚上爸爸媽媽回家後,才能檢查。但當爸爸檢查時,一發現作業有不對的地方,就會指責小安不好好做。小安如果說自己不會做,讓爸爸教自己,爸爸就失去了耐心,大吼起來。小安如果與爸爸頂撞,就會被爸爸訓斥,嚴重時還會被打屁股。這時,爺爺奶奶就會趕緊走過來阻攔爸爸,幫小安解圍,有時爺爺就會將小安抱走,跟自己睡。
小安自己描述說:“每當我完不成作業時,爸爸就會用手掌拍我的屁股。雖然不怎麼痛,但我還是很難過,覺得這樣好像我不是他親生兒子似的,媽媽有時候也不保護我,任憑爸爸教訓我。隻有爺爺奶奶疼愛我,他們從不打我、罵我。”在小安眼裏,爺爺奶奶是他最親的人,無論他提出什麼要求,爺爺奶奶都會盡量滿足他。無論他犯了什麼錯,爺爺奶奶都不會責罵他。所以,在他的心裏爺爺奶奶是對自己最好的人,當然也是自己最親最親的人。而爸爸媽媽總是忙於工作勝過關心自己,所以,爸爸媽媽遠沒有爺爺奶奶對自己好。他說:“等我長大了,隻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從來沒有疼愛過我,我當然不會孝順他們。”爸爸媽媽得知小安這句話之後,非常內疚和傷心。這時他們才有所醒悟:自己對孩子是不是太不關心了?
一項調查發現,約有70%的孩子認為:我是祖輩的最愛,祖輩對我最好。原因是他們不但關心我,有時間陪我玩,還出手大方,和藹可親,說話溫和……而且,當自己生活上遇到困難時,祖輩總是及時出手相助;當自己想要喜愛的東西被父母無情地拒絕時,祖輩總是大方地出手給自己購買;當自己寫作業過程中想要玩耍遭到父母的指責時,祖輩們總是出麵解圍……由此可見,祖輩時間充裕,也喜歡孩子,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得非常周到。而孩子從小就跟祖輩們生活在一起,也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所以,孩子們喜歡與他們在一起。如此一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越來越顯得不那麼重要,孩子也因為父母不能經常參與自己的生活,而漸漸地和老人建立了更加親密的關係。這樣,他們就往往不再依戀或親近自己的父母,甚至還會產生對立情緒,而對祖輩們親熱有加。一旦對立情緒產生,孩子往往會更加疏遠父母,而退縮到祖輩的身邊,尋求保護,令年輕的父母們感到驚異與無奈,甚至會傷心不已。
其實,孩子親近老人時,既不能怪孩子,也不能怪老人。老人無意中奪走了這份親情,是因為父母與孩子接觸得太少了,對孩子生活中的一切照顧得太少了,使孩子無法與自己的父母建立起依戀的情感,使孩子的生存安全感與親情歸屬感,不得不轉移到與他朝夕相處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一般來說,孩子出生的前幾年,誰經常陪在他身邊,誰對他的影響就至關重要。這段時間,誰與孩子最親近,照顧孩子多,孩子就最依戀誰。因為這段時間,孩子要建立自己的心靈歸屬感,用“我是媽媽的,媽媽是我的”等簡單的認識觀念,來確定自己是與他人相互存在的,自己並不是孤獨的一個,從而讓自己有一種生存的安全感。如果在這段時間,父母不能常常陪在孩子的身邊,他就沒法從父母那裏產生安全感,並且還會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之後,他心裏就會覺得不踏實,而主動在身邊尋求可以建立安全感的目標,這時如果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經常陪在他的身邊,照顧他的一切生活,那麼,他就會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建立穩固的安全感,並且與老人越來越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