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父輩該怎麼教育孩子尊敬老人(5)(1 / 2)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祖輩們願意順著孫輩的願望,對孫輩疼愛有加,很多事情與東西孩子在父母那裏得不到或行不通,而在祖輩這裏卻總能得到滿足。這樣一來,祖孫兩代人在一起便會關係融洽,“親上加親”。然而,麵對這樣的局麵,年輕的父母們有的隻是無奈和傷心。而且,孩子不親父母,造成的問題不但使父母感到難過傷心,更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係列心理問題。比如,孩子長大後祖輩年齡越大,不能更好地為孩子解難分憂,這時孩子就會感到非常孤單,不想與父母麵對,喜歡一個人在外麵遊蕩,喜歡惹是生非,還會形成孤僻的性格,從而產生一係列不良的心理問題,情況嚴重的還會發生可怕的後果。一項資料顯示,約有90%的問題少年都與自己的父母關係不好或是非常惡劣。那麼,麵對這種情況,年輕的父母們該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扭轉“局勢”呢?怎樣才能不惹惱老人、不傷害孩子,而又一家人快樂地相處呢?怎樣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全麵更合理的教育呢?

1.找出孩子疏遠自己的原因

作為父母,不自己帶孩子,對孩子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當孩子出現疏遠自己、親近祖輩的狀態後,一定要反省一下,找出其中的原因。要知道,當我們不了解孩子的時候,又何談與孩子親近呢?我們麵對失控的孩子,不是采取嚴厲的訓斥,就是一味地順著孩子,沒有更好的策略,這兩個極端的教育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不跟自己親密。

要知道,作為年輕的父母,我們對孩子總是寄予太多的期待,期待孩子的未來能如何如何,而常常疏忽孩子的現在的生活,疏忽了孩子眼下過得快樂不快樂。但是,孩子的祖輩對待孩子的方式卻和我們大不一樣,老人總是以溫柔、和藹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總是凡事都以孩子的快樂為主。這也是孩子喜歡與老人親近的主要原因之一。

孩子記憶中的父母如果沒有慈愛的樣子,而隻有凶巴巴的態度,那又怎麼讓孩子去親近?當孩子出現了一些狀況,父母卻不能及時正確地應對,那麼,孩子以後怎麼會信任父母呢?並且,父子或母子之間如果連起碼的信任感都沒有,又何談讓孩子親近呢?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別人對自己寵愛,沒有哪個孩子喜歡他人對自己總是過分粗暴的批評。所以,本該自己撫養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相對於父母,老人的悉心照顧與寵愛,會使孩子更加熟悉與喜歡。以上種種原因,年輕父母最好能思量一下。

2.平衡三代人之間的關係

年輕父母是平衡三代人關係的中心點,當孩子出現親近祖輩、疏遠自己時,那肯定是自己在教育中出了問題。這時一定要一起在生活中找出問題,想辦法去協調三方的關係。如果孩子早期與老人有親密的接觸,那麼,孩子的心靈深處就會永遠銘刻著老人的愛。比如,孩子有心事的時候是祖輩疏導的,有困難的時候是老人承擔的,有需要的時候是老人給予的,這樣,長久下來孩子就會與老人建立起依戀與信任。此後,如果不允許孩子表達出來這份對老人的依戀之情,而是讓老人遠離孩子,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感到非常的壓抑與煩躁,從而疏遠自己的父母。那麼,這時我們不但要教育好孩子,還要善待自己的父母。有時間就多關愛孩子和老人,最好能與老人一起生活,使孩子既擁有對祖輩的依戀,也擁有對父母的親情。如此,一家三代人才能夠都幸福快樂。

3.不要怪罪老人

可以說,現在跟祖輩親而對父母感到疏遠的孩子不在少數,因為孩子通常是誰帶得多就跟誰親。可是,現在年輕父母由於要忙於工作,很難有足夠的時間來和孩子相處,經常照料孩子的老人自然成了孩子心中最親近的人。所以,作為父母,孩子如果跟自己不親,該怪罪的肯定不是辛苦的老人,而是自己對孩子照顧得不到位。不過,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當孩子哭著要找媽媽或爸爸時,有些老人隨口說道“你爸爸媽媽還沒有奶奶疼愛你呢”,“找他們幹嗎?他們不要你了”,或是“他們要忙著掙錢,哪有時間管你”,在這樣的情形下,老人沒想到要維護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而是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感到自己比他的父母對他更好,時間一長,孩子就真的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或對自己很無情,從而在心裏越來越疏遠他們。不過,縱然是這樣,孩子跟自己不親,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怪罪老人。要知道,我們為孩子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確實沒有老人多。老人不辭辛苦地幫我們帶孩子,我們一定要心懷感恩,而不可傷了老人的心。其實,隻要我們能采用合理的方法與技巧多關心孩子,孩子最終都會喜歡我們的,畢竟我們是他的親生父母。

4.多與孩子培養感情

作為年輕父母,想讓孩子不疏遠自己,多與我們親近,平時就要用心培養與孩子之間的親密之情。有時間多陪陪孩子,多與他溝通或玩耍,經常用自己的關愛行為去感動孩子。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會喜歡與我們相處了。比如,早晨跟孩子說“早上好,寶貝,該起床了,來穿上媽媽給你買的新衣服”;逢周末或節假日時,帶孩子去兒童遊樂園好好玩一玩;給孩子買一些他喜歡的食物或物品;晚上臨睡前,跟孩子說晚安“媽媽祝你有個好夢”,等等。這些充滿愛的語言或者是舉動,都是與孩子加深感情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