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祖輩的家裏生活了幾年,剛一把他接到我們身邊,孩子表現出強烈的不悅之情時,也可以給孩子解釋一下,用溫和的口氣告訴他,之所以把他放在祖輩家裏是因為爸爸媽媽想為他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雖然孩子一下子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他的心中也會知道父母是迫不得已的,父母的心是愛他的,從而慢慢消除孩子對父母的芥蒂。
討論組:優秀的父輩怎麼做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年輕父母,我們一定要理解自己的父母。在教育及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不管父母對孩子運用怎樣的育兒經,其初衷都離不開一個“愛”字。老人的教育觀念雖然有些保守,他們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卻是不可抹殺的。其實,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圓心,育兒過程中所引發出的任何家庭矛盾,其原因都是對孩子的愛沒有得到恰當的釋放。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父母、尊敬他們。就算老人有時候做得確實不夠好,或真的將事情做錯了,我們也不可以板起麵孔、指責老人。要知道,由於祖輩與父輩不一致的教育觀引發的家庭矛盾,常常會令孩子感到很苦惱和不安。所以,家庭環境和諧相處非常重要。祖、父輩雙方隻有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雙方才能相互體諒和關懷,才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也才能在快樂和睦的氛圍中成長。
這幾天琳琳總愛眨眼睛,特別是早晨與晚上的時候,總是眨巴眨巴的眨個不停。奶奶與媽媽都說他,不要一直眨眼睛,說這樣很不好。可是,琳琳的眼睛還是停不下來,總是不斷地眨眼。這時,爸爸以為琳琳是故意的,覺得這樣下去一定養成不良的習慣,於是心中不悅,動手打了琳琳。琳琳被打之後,非常委屈,就大哭著去找奶奶。奶奶很是心疼,看著孫女委屈的樣子,覺得孩子這樣可能是有原因的,就讓兒子媳婦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眼睛。醫生檢查之後,發現琳琳的眼裏長了倒睫毛,也是因為如此琳琳才不由自主地眨眼。
琳琳奶奶:我對兒子的做法非常不滿,他就知道用“武力”去壓製孩子,孩子身體不舒服卻不知道。還有,兒子媳婦帶孩子不夠耐心、細致,不然,琳琳怎麼會受這麼大的委屈。
琳琳爸爸:平時總覺得孩子在老人的寵愛下很淘氣、很調皮,覺得自己對他的管教應該嚴格點。但沒想到,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孩子,真是一個錯誤的教育手段。
琳琳媽媽:以前總以為婆婆那一套養小孩的經驗,都是幾十年前的老古董了,所以,平時對她的話都不太在意。可沒想到孩子眨眼睛,還真是出了問題。哎,要是自己平時能仔細過問孩子的健康情況,琳琳就不會受這麼大的委屈了。
專家認為
作為年輕人,在老人麵前一定要虛心一點。雖然老人的育兒經驗有點過時,但也有很多的方法是科學而實用的。所以,平時要向父母親討教經驗,多交換意見,並且還要懂得欣賞老人的優點。在溝通的同時一定要和氣,否則,老人會認為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其實,像勞動、禮貌、信用、勤儉等一些行為習慣,通常是年輕父母看不上的“細枝末節”,但這些卻是老人最重視的。因為老人也知道,團隊精神、友愛、合作、信用等品質在任何社會都是最需要的。所以,作為年輕父母,在我們將新事物、新觀念帶給老人的同時,也應該適當地接受老人的育兒觀點。
其實,很多時候,年輕父母的教子方法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老人的育兒經驗也並非一無是處。所以,我們對老人一定要謙遜、和氣、理解、體貼。當我們與老人在觀念上產生分歧時,不要直接爭執,可以先采取回避的態度,等老人氣消了,再找個合適的機會與老人相互交換意見,使老人的觀點慢慢地與我們達成一致。要知道,很多時候心態出現偏激時,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給雙方留下不良印象,使雙方的誤會加大。
作為年輕父母,對於老人向我們的孩子付出的愛心與辛苦要心存感激,父母像當初愛護繈褓中的我們一樣來愛護我們的孩子,是多麼的辛苦與偉大。因此,我們一定要理解老爸老媽的良苦用心,體諒他們愛護孩子的心理,從而尊重他們、體貼他們,並要愛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