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外婆送真真時,果然去了幼兒園的食堂。當她看到食堂做的飯菜真的很不錯時,就徹底放心了。而真真呢?由於外婆改變了“吃零食是為她好”的心態,不再給她供應零食,也就斷了她“幼兒園的飯菜不好吃,可以吃零食的念頭”。於是,到了吃飯的時候,她隻好乖乖的像其他的小朋友那樣吃起來,不然,就會餓肚子啦。雖然一開始吃得很少,但在媽媽與幼兒園老師的共同配合教育之下,真真每天在幼兒園吃的飯菜漸漸多起來,幾天過後居然能將自己的那一份吃完了。而且,後來在媽媽與外婆齊心協力地引導之下,真真還漸漸的改掉了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令爸爸媽媽非常欣慰。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兩代人之間產生意見不合的情況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年輕父母不能像真真的爸爸那樣,直接指責老人,更不能大聲地與老人爭吵。要知道,越是吵得激烈,事情就越難解決,甚至還會帶來負麵的影響。因此,聰明的父輩們應該像真真的媽媽那樣,運用“迂回戰術”,先將爭吵平息下來,等老人心平氣和之後,再慢慢地跟她講道理,向她分析事情的利與弊,逐漸感化老人固執的心態,最後再告訴老人應該怎麼做。這樣,大多老人聽你說得合情合理,都會改變以前的看法而欣然接受的。以下幾點方法可以供您學習與參考:
1.正話反說
我們知道,孩子通常都會故意不聽大人的話,你越是想讓他怎麼做,他就偏不怎麼做。這時,家長不妨將計就計,采用“正話反說”的方法來要求孩子。使得孩子的“反抗”正好合我們的意,最終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比如,天氣涼了,想讓孩子多穿上一件外套,可以說:“這件外套這麼漂亮,你要是穿上肯定會把它弄得很髒的,我看你還是不要穿它了。”這時孩子肯定會說:“不行,今天我偏要穿上它。”如此我們豈不是正中下懷了嗎?
2.“迂回戰術”說服老人
我們知道,老人帶孩子一般都是“重養不重教”,平時隻知道,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不知道孩子的智力與潛能要及早開發,更不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也要早些培養。你如果對老人說:“孩子該背唐詩宋詞了。”老人肯定會說:“孩子太小了,什麼都不懂,背了也是白搭。還不是白浪費工夫。”你說要孩子天天去刷牙,老人肯定又會說:“這麼小的孩子牙還沒長齊呢,刷什麼牙,真是好笑。”這時,你不要和老人爭吵,也不要嫌老人固執。聰明的你可以悄悄地按照自己的設想,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比如,下班回來給買幾張“唐詩宋詞普通話朗誦碟”,每天的早晨或晚上有時間的時候,就播放一會兒,讓孩子聽聽,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學。悄悄地買一些兒童專用的香皂、牙膏、牙刷等,每天堅持讓孩子洗手、洗臉與刷牙,以培養他講究衛生的習慣。如此堅持下去,那麼,一段時間之後,這種潛移默化的早期教育就會取得明顯的效果。等孩子學會了幾首詩歌,並養成了天天刷牙的習慣時,老人就會承認你之前提出的方案是對的,不再對你的教育方法橫加指責,並且也會接受你對孩子實施的教育方式,從而自覺地協助你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
3.“迂回戰術”與孩子的反感心理
孩子長到三歲以後,往往喜歡自己“當家做主”,而反感大人要求自己這樣或那樣。聰明的家長可以巧妙使用迂回戰術,盡量回避直接向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當我們想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時,可以采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引起孩子的注意。避免給孩子正麵教育的感覺,使他覺得這件事是他自己想幹的,而不是大人的指使,從而積極地去行動。比如,當你希望孩子去畫畫時,可以拿出他以前畫的畫,對他說:“哇,這幅畫這麼漂亮,不可能是你畫的吧?”孩子如果說是他畫的,你可以繼續裝著不相信,這時孩子為了證明這幅畫就是他畫的,就一定會立即在你麵畫畫,這就達到你的目的了。
4.媳婦要避開與公婆的直麵衝突
雖然媳婦和公婆、女婿和丈人,都生活在一個家庭,但雙方畢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很多問題都不好直接說教,一旦翻臉便很尷尬。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發生了問題時,最好能學會避嫌: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衝突,媳婦不要和公婆直接衝突。可以等事情過後,讓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去跟老人商談,這樣即使老人與自己子女爭吵得很激烈,雙方也往往不會產生太大的隔閡。此外,管教孩子時,最好不要在老人的麵前,可以先把孩子從老人身邊帶開或等老人不在的時候,再進行教育。如果遇到那種特別固執的老人,不要與之爭論,可以默不作聲或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以減少老人的反抗心理。之後,可以悄悄地減少孩子和老人單獨相處的時間,這樣老人不當的教育方式就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