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節假日合理安排
到了節假日時,不要總是讓孩子學一些彈琴與繪畫等藝術,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冒險。比如,山區、森林以及大草原都是可去的地方。經過多次的訓練,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不再害怕陌生的環境與山高水急的野外,也就慢慢地敢於冒險嚐試了。如果要上山,盡量選擇爬山,不要乘坐纜車。如果遇到陡峭的山坡,可以先讓孩子判斷一下是否有危險,讓他來決定要不要攀登,如果孩子要自己爬上去,大人可以在後方及左右做好安全防護,以防萬一。要渡過山澗時,可以讓孩子仔細觀察一下水勢,讓他選一下涉水點,如果孩子選的涉水點位置不太好,就告訴他哪裏是最淺、水流比較緩慢的涉水點,以培養他在野外識別危險的能力。如此經過不斷地實踐,孩子就能夠自己判斷什麼樣的環境是安全的,什麼樣的環境是存在風險的,從而增強自己的冒險知識與能力。
3.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
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也不需要都去那些險山惡水的地方,尤其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選擇一些孩子有點膽怯的事情就可以。比如,如果孩子膽子很小,怕黑,夜晚不敢獨睡,總是纏著與大人在一起睡。這時,家長不能因為一時心疼就遷就孩子,而要學得讓心腸硬起來,極早與孩子分睡,他半夜哭鬧跑過來,可以再將他抱回去,以慢慢培養他戰勝孤獨的心理能力。如果孩子害怕打針,一說要打針就害怕。這時應該多安慰他,不要恐嚇他。可以對他說“隻要勇敢些就不覺得疼。其實,還沒有小蟲子咬一下子痛呢。連打針都害怕,你的小朋友知道不笑話你嗎?”使孩子慢慢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
4.利用“第一次”,增強孩子的自信
勇於動手的孩子,才能慢慢鑄造出獨立勇敢的個性。所以,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與勇氣,對孩子的第一次可以讓他多多嚐試。家長要放開手腳,不要過多的擔心孩子做不好,沒有第一次,就沒有第二次。所以,當孩子第一次刷牙,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端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抓螞蟻,第一次扔垃圾,第一次唱歌,第一次遊泳,第一次買東西等時,都要及時地鼓勵他,必要時候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使孩子充滿自信與喜悅,從而對嚐試新事物充滿躍躍欲試的精神。
5.正確引導孩子的一些冒險行為
有很多孩子總喜歡搞“破壞”,對家裏的錄音機、玩具、收音機、手電、電腦、自行車等,往往會偷偷地拆開,將裏麵的零件全部拿出來,仔細看一遍,再試圖組裝好。但往往由於能力或技術的不足,對於稍微複雜一些的物品卻總是隻會拆開,不會裝好。這時家長就常常會以為他們是耍淘氣或搗亂,而拉住他們斥責或狠揍一頓。殊不知,這樣做真是委屈或冤枉了孩子。因為這種“破壞”是孩子對未知領域和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的探索行為,是為了求知解惑才去進行這個行動的,所以這也是一種冒險行為,它不但能開發孩子的創新思維,在拆開與組裝的過程中還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與潛能。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肯定孩子的這種探索精神,尤其是祖輩家長不要心疼那些被拆壞的玩具而斥責孩子,而應多支持孩子,以培養孩子探索的積極性。
6.鼓勵孩子多動手
雖然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但冒險精神還需要後天的培養與引導。因此,平時家長可以有意地培養孩子去探索一些新奇的事物,特別是對於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多動手,多觸摸。比如,讓孩子摸一摸天上飄落的雪花,玩一玩雨水,到郊外撿一些石子,捧一捧沙子,撿一些樹葉,在花叢中捉幾隻蝴蝶,在池塘邊捕一些魚蝦,等等,都會引起孩子強烈的興趣。因此,多鼓勵孩子勇敢地伸出自己的小手,去研究身邊的一切事物,不但可以培養孩子勇敢的冒險精神,還可以發展孩子的注意力和認識能力。
7.激發孩子內心的勇氣
隻要心中充滿勇氣,孩子才敢於去冒險。所以,有心的家長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樹立高大形象,以激發孩子的信心與勇氣。比如,帶孩子爬樹,讓孩子感受一下爬上樹之後那種勝利與高高在上的感覺。因為,爬樹不僅會鍛煉手、腳及全身肌肉,還可以鍛煉孩子堅強的心理。不過,一開始,家長可以先爬樹,示範給孩子看,然後鼓勵孩子去爬,但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等孩子爬上之後,一定要大力的稱讚,讓他享受到自己勇敢行為的喜悅,從而使冒險精神滲透到他的靈魂深處,從而培養無所畏懼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