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第9個月(2)(1 / 3)

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可以預防水痘。接種對象:12月齡以上的健康個體、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觸者。接種反應是輕微和暫時的。健康兒童接種後的血清抗體陽轉率可達98%以上。

預防頭癬的方法

頭癬俗稱禿瘡或瘌痢頭,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的有三種,即黃癬、白鮮和黑癬,其中以黃癬最嚴重。這3種癬均可繼發細菌感染而造成膿癬,常常會被誤診為頭發感染而久治不愈,故應請醫生仔細診查。

治療小兒頭癬,首先要用肥皂和溫開水洗頭,把頭發上的痂皮和碎皮屑消除幹淨,然後交替外搽殺菌的頭癬軟膏,如硫磺軟膏、殺烈癬藥及1%~5%碘酒等;口服黃黴素,按每日每公斤10~15毫克連服4~6周,在顯微鏡下3次查不到真菌才可算痊愈。病兒要被隔離,以免傳他人。病兒帽子、枕巾應煮沸消毒,梳子、理發工具等用5%來蘇兒溶液或5%福爾馬林溶液浸泡10~15分鍾,方可再使用。另外,據臨床觀察,針灸對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可取足三裏、曲池、百合、風池等穴位,采用強刺激(抑製法),留針少許後取出,隔日治療一次,並用梅花針叩刺病灶局部和背部俞穴,病灶邊緣用輕度打刺,一般由外向內螺旋式叩打,達到微有血點滲出為度,隔日1次。

本病是可以預防的,其方法是,不與有頭癬的小孩一起玩耍;對患頭癬的小兒要進行隔離;病兒應戴上帽子,防止病發掉下而傳染別的小兒,不用頭癬小兒用過的理發工具、毛巾、梳子、枕巾和帽子,每次剪完頭,要用肥皂水清洗幹淨。

關注孩子淋巴結腫大

淋巴係統是身體的自然防衛組織,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淺表的淋巴結群存在於頸部、腋窩、腹股溝、膝蓋後麵以及耳朵前後。

孩子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腫大的部位取決於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會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頭部感染會使耳朵後的淋巴結腫大;手或手臂感染會使腋窩下淋巴結腫大;腳和腿部感染會引起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孩子最常見的是頸部淋巴結腫大,母親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這一部位,帶孩子讓醫生檢查後才能放心。以大多數人來說,咽喉痛、感冒、牙齒發炎(膿腫)、耳朵感染或昆蟲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不過假如淋巴結腫大出現在頸部前麵正中間或是正好在鎖骨上方,你就必須考慮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腫瘤、囊腫或甲狀腺功能紊亂。

大多數母親一看到孩子頸部淋巴結腫大,首先想到的是腫瘤,這是自然反應,腫瘤的確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結腫大的一個原因,不過感染是更為多見的原因。對此,進行血和尿的化驗、X線檢查、皮試以及活體切片檢查等,可以證實醫生的診斷。

嬰幼兒低血鈣症的治療方法

當新生兒血鈣總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遊離鈣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稱為低血鈣症,這是新生兒驚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兒低血鈣發病因素有多種,其發病時間也有不同。

早期低血鈣

是指出生後72小時以內出現的低血鈣症。由於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受抑製所致,因在妊娠後期鈣經胎盤主動輸入胎兒的量增加,以致胎兒血清鈣增高,抑製了甲狀旁腺功能。本症多發生於出生低體重兒,患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嬰兒及母患糖尿病的嬰兒,因他們的甲狀旁腺功能比正常嬰兒差,鈣的儲備量少,腎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現低血鈣症。

晚期低血鈣

指出生後72小時至第3周末發生的低血鈣症。多見於人工喂養者,因牛乳、黃豆粉製的代乳品和穀類食品中含磷高,超過腎髒廓清能力,於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鈣降低。

出生3周後發生的低血鈣

見於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由於先天性所致,低血鈣可為暫時性或永久性。

新生兒低血鈣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不安、驚跳、震顫、驚厥,偶可出現喉痙攣和呼吸暫停。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為本症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2毫克/公斤/次,緩慢靜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因可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3周後發病者除口服鈣劑外,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D10000~25000國際單位,口服雙氫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療效。

嬰幼兒麻疹的治療方法

麻疹是小兒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可呈流行性,俗稱出疹子。實際上小兒時期出疹性疾病有數種,如風疹、猩紅熱和幼兒急疹都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出疹性疾病。麻疹隻是其中的一種。

發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