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全名為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多在冬春季發病。它是通過病人和帶病毒的隱性感染者通過空氣、飛沫、唾液及汙染衣物而傳播的。潛伏期約為2~3周。發病初期可有發熱、怕冷、頭痛、食欲不振等症狀,1~2天後顴骨弓後酸痛,單側或雙側的腮腺腫大,腫大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發展,邊緣不清,疼痛明顯,特別是進食酸味食品,疼痛加劇。
腮腺炎不但是一種傳染病,它還可合並其他疾病,如腦膜炎、腦炎,病人多見於兒童。在腮腺腫大1周後現出頭痛,合並睾丸炎,腮腺腫大1周左右開始消退時,突然出現高熱、寒戰、睾丸脹痛,劇烈觸痛,陰囊皮膚水腫顯著,合並卵巢炎。患者感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輕按痛、月經失調等。此外腮腺炎還可並發腎炎、心肌炎等疾病。因此得了腮腺炎要引起注意,一旦有合並症出現要及時到傳染病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時機。
預防嬰幼兒扁桃腺炎的方法
扁桃腺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寶寶扁桃腺發炎有時會發熱,嗓子疼和輕度的咳嗽,需要服用抗生素或其他消炎藥消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規則常會複發。得過扁桃腺炎的幼兒,到5~6歲後甚至到青春期仍未能完全製止複發而引發風濕病或腎炎。而這兩種病又是很容易合並嚴重的並發症的病症,嚴重者會威脅到生命。許多內科專家便認為最好在幼兒或少年時期把反複發作的扁桃腺———這一風濕病和腎炎的病灶———切除掉,以根絕後患。
大量的醫學研究發現扁桃腺內含有淋巴細胞,其中的T細胞和B細胞能產生對人體有免疫功能的抗體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並還分泌幹擾素起到抑製病毒生長的作用,並且事實也證明切除扁桃腺並不是好辦法,有些青年因在幼年切除扁桃腺後咳嗽,發音嘶啞,甚至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所以不應輕率地切除幼兒的扁桃腺,而應及時治療,預防才是最主要的,應及時給小孩更換衣服,防止忽熱忽冷,盡可能不到人群擁擠、空氣汙濁的地方,在寶寶的臥室或在寶寶麵前大人應盡量少抽煙,最好不抽煙,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充足的陽光。增強體質、增強抵抗力是最好的方法,不應靠經常給寶寶吃消炎藥來預防扁桃腺發炎,這樣可能會使口腔裏和扁桃腺上原有的一些致病菌被殺死或產生耐藥性,一旦發病後再用這些藥品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會使臨床醫生在治療時更感複雜化。
預防秋冬季腹瀉的方法
秋末冬初,嬰幼兒容易腹瀉。由於患兒頻頻腹瀉、嘔吐,使年輕的父母既著急又憂慮。常常是上午跑兒童醫院,下午尋專家門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500萬5歲以下兒童死於腹瀉,而發生急性腹瀉的約有7億5千萬至10億人次,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對於嬰幼兒來說,豐收的季節卻是“多事之秋”,可見加強預防之必要。
嬰幼兒腹瀉過去叫小兒秋季腹瀉,亦稱嬰幼兒消化不良症,其病原體到上世紀70年代才查清。我國在1978年由北京首先報告,它是一種在電子顯微鏡下外形酷似車輪的RNA中小型病毒,故名輪狀病毒,乃是嬰幼兒腹瀉的罪魁禍首。以後全國各地均有發現,現研究已有7種輪狀病毒,主要是嬰幼兒輪狀病毒,稱A組輪狀病毒。80年代初期我國發現的成人輪狀病毒也在小兒中發現。
輪狀病毒侵襲對象是6個月到5歲的嬰幼兒,傳播途徑與其他腸道傳染病是一樣的,即通過糞便汙染傳播。凡不重視飲食衛生的托幼機構或家庭易感染。輪狀病毒感染有嚴格的季節性,多見於10~12月份。嬰幼兒感染了輪狀病毒,潛伏期一般在48小時以內,通常開始出現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及發熱,約30%的病兒可見咳嗽等呼吸道症狀,腹瀉為白色或淺黃色如蛋花湯樣便,每日可達10多次,無腥臭味,無膿血。該病病程一般為5~7天,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症,嚴重吐、瀉可導致電解質紊亂。
臨床治療除非合並細菌性感染,否則不需應用抗生素。據悉,現已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在作臨床觀察中,這無疑為全世界的嬰幼兒帶來了希望和福音。
要有效地防治嬰幼兒腹瀉的發生,需注意以下3點:
嚴密把關
謹防“病從口入”。認真搞好嬰幼兒飲食,不給孩子吃生冷或不潔淨的食物。飯前便後給嬰幼兒洗手;家長給孩子喂奶、喂食之前亦要洗手。人工喂養兒每次喂食前,要用開水洗燙食具、奶瓶,最好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調整飲食
過去多主張對腹瀉患兒禁食,以減輕胃腸道負擔。近年來多數專家認為不要禁奶和禁食。因為禁食的結果會加重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合理的做法是,母乳喂養兒可適當減少喂奶次數或延長喂乳間隔時間,人工喂養兒可給稀釋的牛奶(最好是脫脂奶)或米湯。大的患兒可改喂稀飯、藕粉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