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第11個月(1)(3 / 3)

發高燒並伴有流涕、咽紅、咳嗽等和消化道症狀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高燒引發的抽風。燒退抽風可止。

若患中耳炎、淋巴結炎、肺炎、麻疹、猩紅熱多由發燒感染引發抽風,燒退則抽風止。

高燒退後仍有抽風,並有腦神經症狀者多為腦膜炎或腦炎。

若有新生兒難產及外傷史,抽風時出現嘔吐、窒息、陣陣青紫者,多為顱內出血引起抽風。

1歲以內的人工喂養兒,抽風並伴有佝僂病症狀者多為手足搦症引發抽風。

新生兒用舊法接生,或1~2周內有外傷史,抽風時多牙關緊閉或哭笑狀、全身出現陣發性強直痙攣者,多為破傷風。

突然發作,抽後一切如常,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者,可能為癲癇引發。

預防疾病傳播的方法

細菌病毒是非常微小的微粒子,它們可以任意飄浮在空氣中,伴隨著空氣被吸入人體內產生各類疾病。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孩子接觸刺激性氣味及煙霧。例如:屋內盡量少用蚊香、燃香、油漆、樟腦丸、殺蟲劑等有刺激氣味的物質,甚至有些孩子對香水味也會有反應;廚房內宜使用抽油煙機,以減少油煙散漫;廁所也要經常清洗,防止臭味產生。這些刺激性的物質很容易刺激嬰幼兒的眼睛、呼吸道及胃腸,增加生病的機會。

孩子房間內可使用空氣濾淨器,以減少空氣中的雜質、灰塵。

照顧嬰兒者,或者家中的其他人感冒時,應該盡量避免與孩子“親密接觸”,如果孩子暫時無法托旁人照顧時,也要避免與其麵對麵的呼吸、咳嗽、打噴嚏;幫孩子衝泡牛奶或調理食物時,應先洗手,避免對食物說話、咳嗽、打噴嚏。

疾病感染流行期間,嬰兒應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及人潮擁擠之處,如遊樂場、戲院、百貨公司等,避免呼吸道直接的感染及接觸傳播。

天氣變化較多的季節,如春夏之交、秋冬之際、早晚溫差變化很大時,應注意嬰兒保暖,以減少對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嬰幼兒補碘的方法

缺碘對不同年齡的人群都會造成損害,隻是發生在不同年齡時期損害的程度、性質不同。在受碘缺乏威脅的人群中,屬兒童和孕婦危害最大。

據調查統計,我國近10年出生的少年兒童的40%因缺碘造成智力低下,其智商比正常值(智商標準為100)低10~15個百分點。嬰兒在胚胎期和出生後早期(2歲前),對碘的需求最為重要。此時,孩子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正處在器官形成和功能建立階段。這時嬰兒如果還不能自己進食,可由母親代服。如果您的孩子已經出生,而孕期又沒及時注意補碘,您也不必為此而驚慌,此時補碘為時不晚,但刻不容緩。隻要在孩子生長發育最初的幾年注意加強碘的營養,您就會擁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好寶寶。

嬰幼兒腹痛的原因

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症狀,其病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腹痛,多由單純性胃、腸痙攣引起;另一類為腹部器質性病變如炎症、腫脹、梗阻、損傷、缺血等。在器質性病變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這類疾病常需緊急處理,有些要手術治療,如延誤可引起嚴重後果。胃腸痙攣常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大量冷飲、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受涼,一些過敏症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時也可常發生腹痛。當然一些器質性病變也可誘發腸痙攣如痢疾、腸炎等。

腹痛雖然多由腹腔內髒器病變引起,但其他係統、器官疾病也可反映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帶狀皰疹和大葉肺炎等。此外,腹部鄰近器官如肛門、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對年齡小體檢時不會合作的孩子的腹痛有時易混淆。

小兒常見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急性闌尾炎

多見於3歲以上的小兒。起初腹痛多位於臍周或上腹部,約6~12小時後轉到右下腹,為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常有發熱,可伴有惡心、嘔吐,腹部檢查右下腹有明顯固定的壓痛伴肌緊張。小兒闌尾炎的症狀有時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細觀察。

腸套疊

多見於2歲以下。可見陣發性哭吵,麵色蒼白,伴嘔吐,直腸樣檢可見果醬樣血便。仔細按摩小兒腹部,常可摸到一個似“香腸樣”塊物,發現上述情況必須立即送往醫院,早期通過空氣灌腸可將套疊腸複位,時間太晚則需手術治療且套疊處腸壁可因缺血而壞死。

腹股溝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