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第11個月(2)(1 / 3)

即“小腸氣”,在腹股溝(大腿與軀幹交界處)部出現一橢圓形隆起,大多進入陰囊。當小兒站立、咳嗽或啼哭時,腫塊出現或增大;安靜躺下時,腫塊縮小或消失。這種能複位的疝,可等孩子稍大後再行手術。如不能複位即稱嵌頓疝。有小腸氣的小兒,如有陣發性哭吵應仔細檢查腹股溝,有無疝的腫塊突然增大及壓痛,以便及時發現嵌頓疝,立即去醫院就診。

小兒腹痛病因複雜,診斷沒有明確之前,不可亂用止痛藥,以免遮蓋了症狀,增加診斷的困難。也不要在腹痛時自己服驅蟲藥或亂吃瀉藥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嬰幼兒腹脹的防治方法

腹脹即腹部膨隆,是兒童常見現象,尤其在嬰幼兒中多見。可引起腹脹的原因很多,及時發現孩子腹脹現象並積極尋找其原因,對許多小兒疾病的診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體腹腔中有胃、腸、肝、腎、脾、胰和大血管等許多重要的髒器和組織,當這些髒器發生病變時,均有引起腹脹的常見病症。其中又以孩子在患胃腸道感染時,出現腹脹的情況最為多見,這是因腸道內積聚過多的氣、液體所致。

正常情況下,人的胃腸道內是含有一定量的氣、液體的,其中氣體主要來源於咽下和消化道內自行產生的氣體。而其內的液體除食物外,還有唾液、胃液、膽汁、胰液和腸液等。這些氣、液體經過消化後大多能量被吸收而少部分則通過排便而排出。當孩子患有胃腸感染時,由於胃腸道內細菌的產氣作用和消化道粘膜的液體過分分泌且重新吸收減少,故可使過量的氣、液體積聚在消化道內,從而表現出腹脹現象。此時孩子多伴有吐瀉和發育等異常情況。改善腹脹應以合理飲食和控製胃腸道感染為主。

腸梗阻是指因腸管堵塞,或腸蠕動功能不良而造成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性疾病,前者可見於腸套疊、腸粘連和腸道蛔蟲團梗阻等;後者則多見於嬰幼兒患腸炎、腹膜炎或重症肺炎、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性疾患。此時孩子除表現為較為明顯的腹脹外,還多有腹部絞痛、嘔吐黃綠色含膽汁或糞便的液體和不解大便、無肛門排氣現象。由機械性梗阻引起的腸梗阻須行手術。而解除由腸蠕動功能不良造成的腸梗阻,則應以治療感染等原發病為主要措施。同時應暫時禁食,嚴重者還應使胃腸減壓,以減輕腹脹。另一個可表現為腹脹的較常見病症為腹水。該情況多為孩子在患有某些較嚴重疾病時的一種繼發現象。如肝、腎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腹腔內化膿性或結核性炎症、腹腔內腫瘤等等。少量的腹水,腹脹並不明顯。隻有醫生在進行腹部叩診時方能查出。中等量或大量的腹水,則可表現出明顯的腹脹。控製腹水的發生,在於治療引起腹水產生的原發病,對大量腹水的情況還須酌情行穿刺放液治療。此外,先天性巨結腸、營養不良的孩子和孩子因吐瀉嚴重,攝入過少而造成低鉀血症時,均可有較明顯的腹脹現象。嬰兒在較長時間的哭鬧後,也可因吞入較多的氣體而導致腹脹,但數小時後可自行緩解,而新生兒由於其腹腔體積相對較小,且腹壁肌肉發育不健全,所以常常可見腹部較為膨隆,尤其是在飲食後腹脹更為明顯,此乃正常生理現象。

如上所述,孩子的腹脹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許多疾病有關,且嚴重腹脹時孩子可發生呼吸困難現象。所以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腹脹情況,即應密切觀察其體溫、大便、精神等狀況,並注意有無嘔吐、哭鬧不安、腹痛等其他異常情況。醫生對腹脹的孩子除須進行詳盡全麵的體格檢查外,還多要給孩子進行腹部x光透視或攝片檢查,必要時還需行消化道造影檢查。如懷疑有腹水,則須行腹腔穿刺術,以抽取積液進行化驗。對腹脹的孩子應注意減少其進食數量和進食次數。食物以無刺激性和易消化為宜(如稀飯、米湯等)。對腹脹較為嚴重的孩子,則應停止進食,待原發病得以控製,腹脹緩解後,方可逐步恢複飲食。

嬰幼兒蛔蟲病的防治方法

蛔蟲病是小兒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小兒的食欲和腸道功能,妨礙小兒的生長發育。其並發病較多,有時可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積極防治。

蛔蟲卵主要通過手和食物傳染。人生吃瓜果不洗燙,飯前便後不洗手,喜吃生涼拌菜和泡菜,喝不潔生冷水,特別是河水,都是感染蛔蟲的重要因素。小兒玩物不潔,吮指,喜用嘴含東西,也能帶進蛔蟲卵。

蛔蟲寄生在體內主要以小腸內乳糜液為食物,不但掠奪營養,同時又分泌對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酶及組織蛋白酶E等的抑製劑,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