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對蛋白質的需要量
蛋白質是身體組織細胞、體液的基本成分。
嬰兒的蛋白質需要量較成人為多。蛋白質不僅用於補充日常代謝的丟失,而且用以供給生長中不斷增加新組織的需要。如嬰兒缺乏蛋白質可影響生長、發育,特別是大腦的發育,體重及身高增長緩慢,肌肉鬆弛,貧血及抵抗力下降,嚴重的會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
一般來說,1歲以內的小兒,人乳喂養每日每千克體重需供給蛋白質2~2.5克,牛奶喂養需供給3~4克,母乳、牛奶混合喂養需供給3克。用混合膳食的嬰兒,動物蛋白質最好不少於蛋白質總量的一半。嬰兒蛋白質的需要量可按每人每日需要量計算,每人每日需要從蛋白質取得的熱量比例,l歲以下嬰兒應占15%以上。
一般來說,蛋白質的來源有兩大類,一類是動物蛋白質,包括各種奶類、魚、蝦、動物肝髒、蛋類、瘦豬肉、牛肉等;另一類是植物蛋白質,包括各種豆類及製品。
嬰幼兒膳食中動物性蛋白質最好不少於所需蛋白質的一半(即l/2)。4~6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條件所限,添加了含大量米粉的代乳品,因大豆內含必需氨基酸一蛋氨酸較少,因而最好豆製代乳粉能用蛋氨酸強化,大米含賴氨酸較低,可用賴氨酸強化(我國已有大批量生產)。幼兒及嬰幼兒的膳食已多樣化,如果條件所限,動物性蛋白加大豆蛋白的熱量也不應低於一天總熱量的30%,動物性蛋白超過30%為好,嬰兒最好能超過40%。
嬰幼兒的飲食,應遵循以下原則來獲得較多的蛋白質。
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相混合,以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如在代乳粉中加少量蛋黃或奶粉,也可加些魚粉或肉鬆,不但補充了鈣質和維生素,也提高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搭配食物的種類越多越好,做到飲食多樣化,這樣氨基酸的種類就比較齊全。
多種混合食物同時食用,使氨基酸同時到達器官,合成蛋白質。
具體說來,例如魚肉細嫩,易消化吸收,含蛋白質12%~20%,蛋白質利用率高達96%,故嬰兒期應充分選用魚蛋白,包括魚鬆和魚粉,鄉村乳類供應困難時,可將魚肉加在粥內吃。
4個月後嬰兒食品中添加的牛奶粥、雞肉粥、魚肉糊、雞肝糊,豆腐糊等,均是嬰兒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嬰幼兒對脂肪的需要量
嬰兒對脂肪的需要量也高於成人,脂肪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為嬰兒發育所必需的物質,是形成神經組織如茵鞘等的必需物質。
嬰兒每日每千克需要脂肪約4克,6歲以上約需3克。脂肪約占每日總熱量的35%,人乳約占50%,脂肪要新鮮,避免氧化,避免濕、熱及光照。充足的脂肪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我國嬰幼兒膳食推薦的脂肪供應量規定脂肪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6個月以下嬰兒應喂母奶,脂肪為45%,7~12個月為30%~40%。1歲以後至成人均為25%~30%。具體的量大致為:每日每千克體重新生兒均需7克,2~3個月嬰兒需6克,6個月後的嬰兒需4克,以後隨年齡增長而漸減3~3.5克。嬰兒每日攝取脂肪的供給量約占熱量的30%。
按脂肪的來源,一般可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這兩者都可食用,但究竟哪種脂肪營養價值高呢?應從以下幾方麵考慮:
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
一般來說,植物脂肪(素油)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高。
脂溶性維生素的含量
動物脂肪(葷油)中維生素A、D、K、E的含量相對較高。
消化率
植物脂肪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較多,容易消化吸收。
貯存性
植物脂肪中多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耐貯存。
由此可見,植物脂肪的營養價值比動物脂肪相對高。在常用的植物脂肪中,豆油、麻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子油都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脂肪酸,對於處在生長發育中的小兒來說,應為攝取脂肪的主要對象。但動物脂肪中脂溶性維生素含量比植物脂肪高,所以也要適當攝入動物脂肪,以補充維生素A、D、E、K攝入。
但應注意,雖然魚肝油是動物脂肪,但它所含不飽和脂肪酸很高;椰子油為植物脂肪,卻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
添加輔食的四忌
營養不良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1歲以下的嬰兒發病率尤高。除了先天因素(如早產、雙胎、大體重、先天畸形等)外,絕大部分營養不良是因後天的喂養有問題,尤其是輔食添加不合理所致。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過早
剛離開母體的嬰兒,消化器官很嬌嫩,消化腺不發達,分泌功能差,許多消化酶尚未形成,此時還不具備消化輔食的功能。如果過早添加輔食,會增加嬰兒消化功能的負擔,消化不了的輔食不是滯留在腹中“發酵”,造成腹脹、便秘、厭食,就是增加腸蠕動,使大便量和次數增加,最後導致腹瀉。因此,出生4個月以內的嬰兒忌過早添加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