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第12個月(2)(3 / 3)

打預防針前後應注意的問題

初次打預防針時,應主動要求建立登記卡

每次打針要帶上預防接種登記卡,以便了解情況,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詳細了解小兒的健康狀況

並做些必要的檢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發燒、過敏體質、哮喘及嚴重心、肝、腎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一天,要給孩子洗好澡

或把胳膊洗幹淨,以免注射後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說服動員工作

消除小兒的緊張、恐懼心理,以防暈針,平時也不要用打針嚇唬孩子。

正常反應

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局部反應一般在打針24小時後開始出現,如紅、腫、熱、痛現象。紅腫範圍直徑在2.5厘米以內者為弱反應,在2.5~5.0厘米為中反應,在5厘米以上為強陽性反應,強陽性反應可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如局部反應較重時,可用幹淨的毛巾熱敷,能促進藥物的吸收,但應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應表現有發熱、頭昏、頭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異常反應

最常見的是過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皮疹有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為常見。其次是暈厥,這與打針時空腹、疲勞、空氣悶熱、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往往注射後即刻或數分鍾之內出現頭昏、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等症狀,嚴重者可失去知覺、呼吸減慢。還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異常反應。一旦出現這些反應,要立即請醫生處理。

觀察效果,觀察患病情況

打預防針後2周左右可產生抗體,1個月時抗體水平最高,以後緩慢下降。如果2周後不患打針所預防的那種疾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裏仍沒有傳染上,說明打預防針的效果很好。觀察接種後的反應,打預防針後,肌體將產生以上各種局部或全身性反應,正是因為這種反應過程,才說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後無任何反應,說明注射失敗,重新注射。做皮膚試驗及血清試驗,這兩種試驗檢查,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應體內抗體情況。因此,在打預防針後1個月左右,應去醫院做這些檢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預防針的效果。

嬰幼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方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則可引起氣管、支氣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輕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長兒症狀較輕,僅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乏力等,可在3~4天內自然痊愈。如病變範圍較廣,涉及鼻咽部,常伴發熱、咽痛與聲音嘶啞、扁桃體及咽後壁淋巴結組織充血增生,有時頸淋巴結可稍腫大。年齡小的嬰幼兒症狀表現較重,大多發熱、煩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嬰兒常張口呼吸,甚至影響吸奶。可伴有食欲減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嘔吐、腹痛、腹瀉、有的體溫可高達39℃~40℃,持續1~2天或10餘天不等。少數嬰兒起病時可發生高熱驚厥,熱退後就不再有抽筋發作,且一般情況良好,沒有神誌異常及後遺症。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雖為普通常見疾病,但若不及時治療,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並發症。常見的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頸淋巴結炎、鼻竇炎、咽後壁膿腫。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狀也可表現為傷風感冒,因此在診斷中除根據臨床症狀外,還須結合當地流行病史,體檢和實驗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有時還需觀察病情的發展才能確定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