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第12個月(3)(1 / 3)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包括適當休息,多喝水,加強護理,室溫和濕度應適宜。高熱時給予降溫,鼻塞應清除鼻腔分泌物後用0.5%麻黃素滴鼻。因本病多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繼發細菌感染或發生並發症時,可選用磺胺藥或青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藥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藥為較新的廣譜抗病毒藥物,片劑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療。中醫認為:感冒外邪,常為停食著涼,或有積滯,可服至寶丸、萬應錠。還可用小兒感冒衝劑、銀翹散、板藍根衝劑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較重,高熱不退者,要用清熱解毒通裏攻下的中藥,有助於退燒和身體恢複。

患兒要盡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又可減少病兒發生並發症。不要帶小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平時要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著過多,提高小兒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養,防治小兒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亦十分重要。

嬰幼兒結核病的防治方法

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小兒時期以原發性肺結核為多見。小兒抵抗力弱,致使結核病變容易播散,可發展為粟粒性肺結核或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如腦、腎、腸、骨骼等,引起結核性腦膜炎、腎結核、腸結核、骨或關節結核等。

發病原因

結核病主要由結核杆菌通過飛沫、痰液和灰塵經呼吸道傳染,也可以通過與患者同進飲食、共用食具或飲用含結核杆菌的牛奶經腸道而傳染。結核杆菌在人體侵入處產生原發病變,但多數人在受感染後並無症狀。原發病灶經過一定時間後可完全被吸收,而機體對結核菌素產生陽性反應,隻有在機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才能發病。如果小兒平日缺乏鍛煉、營養不良、或密切接觸結核病患者,都是發生結核病的重要因素。

小兒結核病常見類型

(1)原發性肺結核。患兒有不規則發熱,一般呈低熱,伴有輕微咳嗽,食欲減退,多汗,略顯消瘦,有密切的結核病接觸史。肺部體檢常無異常體征,X線檢查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肺部有時可見初期病灶陰影,且“OT”試驗呈陽性。

原發性肺結核一般預後良好,多數患兒經過治療,6個月至1年後逐漸痊愈,但如不及時徹底治療,特別是年齡小,營養差,或同時患麻疹、百日咳等傳染病時,結核病變可能播散全身。

(2)粟粒性結核。由體內大量的結核杆菌侵入血液所致,起病可急可緩,急者多突然高熱,且持續不退;緩者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患兒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明顯消瘦,咳嗽頻繁,有時出現氣急,青紫,頸淋巴結和肝髒、脾髒常常腫大。肺部體征不明顯,且因病灶細小,透視時常不易發現,但攝片可見兩肺滿布如粟米大小的點狀陰影。

(3)結核性腦膜炎。起病一般比較緩慢,開始時有低熱,食欲不振,便秘、嘔吐,年長兒常訴頭痛。小兒脾氣忽然變得很壞,容易激怒、恐懼、睡眠不安、半夜哭叫,或者相反地忽然變得呆滯,對玩耍不感興趣,終日想睡覺。1~2星期後,患兒神誌恍惚,眼睛常向遠方凝視,感覺過敏,頸部強直,嬰兒則囟門飽滿。至晚期,熱度升高,出現抽筋,且反複發作,神誌進入昏迷。常有一側肢體癱瘓,嚴重者全身強直,呼吸不規則。

結核性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當小兒有神誌改變,不明原因的低熱和嘔吐時,應考慮到結核性腦膜炎的可能,可作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以明確診斷。

防治措施

應該明白,結核病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疾病,小兒出生後即應接種卡介苗,此後還應定期作體格檢查。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必須堅持長期治療。病情比較嚴重,有發熱、咳嗽、盜汗、高度衰竭的小兒應臥床休息,病情較輕的可作適當活動。住室要經常通風換氣。常到戶外接觸新鮮空氣,鼓勵患兒多進飲食,食物要富於營養。抗癆藥物的應用是治療的關鍵,輕者可單獨用異煙肼,療程半年至1年。重者與鏈黴素聯用2~3個月。患粟粒性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時,異煙肼應加大劑量,療程約1年半至2年。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