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穆劍峰的記者,講述了一位名叫沙援朝的下崗職工是怎樣為兒子做表率的。這位記者寫道:

主編把“作者讀者座談會”的名單交給我,要我逐一邀請。讀者名單的最後一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沙援朝。他很勤奮,常有作品寄來,作品都是一筆一畫的仿宋體,但總缺了些才氣,所發的幾篇大多是補白。然而,他還是堅持一篇篇地寄。

他家沒有電話,寫信又不保險,我決定登門相邀。他家住在沈陽最大的工人聚居區,家裏的陳設很簡單,他和上高二的兒子各占用半張圓桌,他的那一半攤著稿紙,兒子的那一半是一堆習題。交談中我得知老沙原是子弟小學語文教師,下崗後和妻子一起在路邊賣IC卡維持生活。

我走的時候,老沙執意要送,路上,他喃喃地說:“您別哄我了,我知道我不是那塊料,但我還要寫下去。”“為什麼?”我很奇怪。老沙很堅定地說:“我兒子大了,作為一個父親,我沒權沒錢沒地位甚至沒工作,毫無一點讓孩子尊重的資本,但我要用每晚坐在他對麵刻苦寫作來感染他,為孩子做出一個父親應有的榜樣,讓他以後比我強!”

無獨有偶,一位名叫陳大超的記者,也講述了一位農民是如何做父親的。他寫道:

這次回老家,遇到一個姓包的農民,他說他的大女兒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國語大學,小兒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學。我問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麼好辦法嗎?”他說:“我小時候家裏窮得供不起我讀書,要指望我教孩子,那隻能是笑話,但如果我不管他們,由著他們瞎混,我又不甘心。想來想去,就想了一個辦法——等他們上學讀書的時候,我就開始跟著他們一起學。他們每天從學校回來,我都讓他們把老師講的跟我講一遍,然後他們做作業,我也在旁邊做作業。我弄不懂的就找他們問,他們弄不懂的就找老師問,這樣他們又當學生又當老師,學習的勁頭不知有多大,他們的學習成績,慢慢地就排到了全班第一名……”

這位可敬的父親說:“我雖然從來不說要他們好好學習的話,但孩子們見我在外麵幹了一天的活回來,還跟他們一樣地學,他們在學習上就不會有一點的分心和花心!不像有些人家的孩子,大人一邊在打麻將、打撲克,一邊吼叫著要他們好好讀書好好做作業,孩子們就是嘴上答應著,心裏麵也會憋著一股勁。老實說,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們玩得快快活活,卻說不讀書就會如何如何——那樣隻會把孩子弄糊塗。”

最近美國有人經過調查得出結論:父親對兒女的影響更大。據美國《讀者》雜誌上一篇文章講,有人調查了日本、美國和中國內地的上千名高中生,日本學生第一尊敬的人是父親,第二是母親;美國高中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親,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親;而在中國內地,父親、母親均沒進入前10名,這個結果令人遺憾。其實,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不論是無所不能還是一無所有,都應做出父母應有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