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談起自己的教子秘訣,首先就提出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認為隻有寬鬆,才是真高明。這種寬鬆,表現在各個方麵。

首先是語言環境的寬鬆。

這位家長寫道:

在我們家裏聽不到嗬斥聲,吵罵聲。孩子做錯了事,我就和孩子坐在一起討論,為什麼錯,錯在哪裏,講清道理,以理服人。記得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電車公司開辟了一條新路線——117路。當我看到《北京晚報》登載的這條消息時,就隨口地說了一句:“以後兒子放學也可乘117路回家了。”不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兒子在一旁聽到這句話,第二天就立即實施了。因為第一次乘117路,不熟悉線路情況,竟乘反了方向。晚上快8點了,兒子還沒回來,急得我們像熱鍋上的螞蟻。正當我們急得手足無措時,兒子背著小書包蹦蹦跳跳地回來了。要是換一個家庭,或許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罵。但我沒有責罵、訓斥他,而是讓他趕快洗手、吃飯,然後再慢慢地詢問他。他告訴我:“當他乘上117路電車後,走了幾站,發覺不對頭,非常急,不知如何是好。心想:一定是乘錯了方向,下車到馬路對麵再乘117路就一定能找到家。”聽了他的訴說後,我們立即鼓勵他的好奇心,表揚他什麼都想探究一下,遇事不慌、自己尋找解決辦法的行為。同時,我也批評他自作主張,什麼事情不搞清楚就去做的莽撞行為。

其次是決策環境的寬鬆。

另一位家長寫道:

女兒上小學時,我送她到什刹海業餘體校學遊泳、學國際象棋,送她到北京市少年宮參加無線電小組活動。女兒從小興趣廣泛,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兒子上小學時我送他學習艦模、船模,培養他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兒子從小就有較強的識圖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不論讓孩子參加什麼活動,都從來不強製他們。孩子願意學、有興趣學,就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如果孩子學起來興趣不濃,而且通過家長的觀察,孩子確實沒有這方麵的特長,就不去強求。

最後是物質環境的寬鬆。

隻要家中的經濟條件許可,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一般都應同意。平時也盡可能帶他們到處玩玩、吃吃,免得孩子麵對各種物質的誘惑顯得那麼緊張,似乎什麼也沒見過、什麼也沒吃過一樣。

另外,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成長空間也很重要。在頭些年家中住房條件不好時,盡量為孩子創造自己的一個小天地。這幾年住房條件好些了,孩子們則都有了自己的房間。他們在自己的房間裏做些什麼、幾點睡覺,家長一般都不應具體幹涉。

鄧小平同誌在談及中國的國情時,僅用了六個字就概括了:人口多,底子薄。的確,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使得中國人在各個方麵,都顯露出一些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其表現之一,便是缺乏寬鬆的環境。

或許正因人口多,一些中國人講話習慣於高聲大嚷,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突出自己。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對此已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據從美國回來的留學生講,在紐約,美國人管中國人叫“Chinese duck”(北京鴨子),意即中國人一天到晚如同鴨子一樣叫個不停,讓人頭疼。

或許正因底子薄,一些中國人辦事,常常你爭我奪。為了一點利益,便會鬧得如同《紅樓夢》中探春姑娘所形容的:一個個如同烏眼雞一般,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社會的大環境是個人無法改變的,但家庭的小環境,卻是通過努力可以改善的。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真誠希望我們的社會變得日益寬鬆、民主、開放,那麼,就讓我們先從身邊做起,讓社會的細胞——家庭先變得日益寬鬆、民主、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