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位名叫曾憲的家長,在談到與孩子的“厭學症”做鬥爭時的經驗說,他是用“投資”的原理,做通了女兒的思想工作的。他說:
女兒上了初中,不知何時染上了厭學症,說什麼學習沒勁兒,老是作業,看不到回報,總想著出去做點兒買賣。我覺得,女兒已是與我一般高的大姑娘了,應該是懂道理的,問題是怎麼去講這個道理,讓孩子不反感,聽得進去。我想到了投資,這也正符合她的興趣。
我和女兒反複交談,告訴她,應該認識到以下幾點:
第一,你目前尚處於“投資”階段,還沒到收獲季節。
第二,你的“資本”,就是時間,就是青春。你應把你的時間和青春,“投資”到你認為以後會回報最多的“項目”上去。
第三,如果暫時看不準什麼“項目”,那就先“投資”考重點中學這個“項目”。因為這是眼前能夠看到的最大、最好的“項目”。
第四,如果不想投這個“項目”,想自己去做別的“項目”,那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因為這一定是“風險投資”,失敗的概率很高。
第五,在“投資”問題上,還是應多聽聽“專家”的意見,因為人家畢竟經曆得多。
第六,如果什麼也不幹,那等於資產閑置,就是浪費。當然,這裏浪費的是年輕的生命。
這位家長說,這些大道理,以往也真沒少說,但效果似乎不佳。如今換了個說法,女兒卻默默無語了,似乎若有所思。後來,她的情緒也穩定了下來,學習成績慢慢上升了。這位父親頗有感觸地說,通過這件事,他有如下幾點體會。
其一,他是做營銷工作的,在工作中與客戶發生矛盾,其實有不少是溝通不暢造成的。同樣的道理,家長與孩子產生矛盾,也應注意溝通是否及時,是否得當。如果一種溝通方式不行,是否換一種……
其二,如今是商品經濟時代,孩子接受的信息廣,想法多一些也屬正常。家長一方麵要嚴肅對待,一方麵也不要焦急,而是應去尋找有效的溝通辦法。
其三,家長幫助孩子的方法,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用老的觀點、老的思路、老的語言,是解決不了孩子們的新的想法、新的問題的。當然,隻要是新的嚐試,就可能有風險,甚至可能有不完善之處,這也是要請家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