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國學生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動手能力差。旅美學者楊振寧先生曾經講過,在美國幾所著名大學的物理係,論書麵考試,頭三名差不多全是中國留學生,而若論動手能力,中國學生就落到美國學生後麵去了。為此,楊振寧先生屢次建議,國內教育應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

然而,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並不容易。因為不論是物理還是化學實驗,多少要花錢。這在目前教育經費相當緊張的情況下,實現起來確有難度。那麼,有沒有不花錢就能鍛煉孩子動手能力的妙法呢?有。這就是北京市一位家長提出的辦法:給孩子一個百寶箱。這位家長說:

在兒子的床底下有一個木箱子,裏麵裝滿了破爛玩具、易拉罐、小齒輪、小電機、無線電元件、壞半導體、壞鬧鍾、電烙鐵、焊錫等。兒子初二時暑假裏的一天,突然萌生了要自己動手拆掉加快軸的念頭。這不是鬧著玩的,因為不僅要把車軲轆卸下來,而且車條還要一根根重新編。我支持了他的大膽想法,並建議他先到修車鋪觀察幾天再操作。經過幾天的準備,他動手了。編車條時,旁邊放輛自行車,邊對照邊幹。這次實際操作,鍛煉了他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思維能力。

孩子科技知識的積累和製作實踐,是量的積累的過程,是培養孩子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因為創造性思維就是在實踐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利用人腦有意識的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完善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發揮想象、直覺、幻想、靈感作用,以取得新的發現。“天才來自於勤奮”就是這個道理。支持孩子參加科技製作的過程,也是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過程。如今這位家長的兒子已經上了大學。他選擇了永遠要不斷學習、補充新的知識,不斷掌握新的科技動態的自動化專業。

無獨有偶,另一位同樣來自北京的家長也有類似的體會。這位家長說,他的兒子隻有8歲,但平時家裏很少給他買玩具。想玩什麼,都盡量讓他自己去做。家長盡量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玩具都是人做的,你也是個人,也能製作玩具。這位家長介紹說:

用什麼可以做玩具呢?爸爸媽媽隻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大大的雜品箱,平時讓孩子收集一些“破爛”。孩子著實收集了不少,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這是個垃圾箱呢。裏麵有:香皂盒、塑料袋、舊報紙、碎布頭、瓜子皮、鉛筆屑、碎紙片、糖豆兒圓紙筒、牙膏盒、火柴盒、小木棍……孩子利用這些廢品製作出各式各樣的玩具,連他自己也感到驚奇。

他先做了一個布娃娃。他用了碎布頭,先把不同顏色的布料拚起來,用針縫好,然後分別做好頭部、身子。說起來,孩子自己動手還是很有想象力的。就拿娃娃的臉形來說,孩子大膽地用了正方形,而一對眼睛的構思,是用孔雀藍色的布頭剪成眼球,圓圓的、大大的,縫到銀灰色的襯底上,顯得格外的精神。頭發隻用一塊三角形的深紫色布頭罩在頭上,別有特色。這樣的娃娃,即使玩具製作專家也難以想象到。

孩子又用廢舊報紙做了一個紙娃娃。舊報紙經過折疊,孩子對著口兒一吹,就是一個球狀的東西,在上邊插上兩張硬紙,在“球”上塗上顏色,畫兩個圈,是黑色的,又畫一個“月牙兒”,是紅色的。這一下子就看清楚了,原來是一個鄉村的胖娃娃。

其他像香皂盒、火柴盒,在孩子手裏也都變成了一件件動物玩具。香皂盒連剪帶畫,一下子就變成了一隻小老虎;火柴盒,誰也想不到會變成一隻小熊貓;再有糖豆兒圓紙筒、牙膏盒,做來做去,都成了機器人、機器吊車。

至於那些本該扔進垃圾箱的塑料袋,變成了塑料“工藝花”,這些“花”都插在一個廢飲料瓶裏,真比商店裏賣的塑料花還好看呢。而那些鉛筆屑、瓜子皮,都被孩子粘貼成一幅幅畫,有手舞足蹈的各族小朋友,也有風景畫,真是美極了。

後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還利用廢品精心製作了一些“現代化工具”,如“攝像機”、“電子計算機”等,這當然隻是用廢舊的瓶瓶罐罐做的,不過還真有點“科技”製作的味道。

這位家長最後說:“家長們應該看到了這些‘破爛兒’的價值,讓孩子利用廢品去想象、去創造,這比那些買來的成品更有意義。”

在開發孩子智力時,不妨讓您的孩子也設一個雜品箱,說不定雜品箱裏會出現奇跡。

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關鍵還是要在思想上使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樂趣。動手能力,表麵看是手上的事,根子還是腦子的事。有了這種認識,沒有條件,孩子也會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反之,沒有這種認識,就是把材料都備齊了他也未必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