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兒子李嘯峰送入清華大學的家長李德生先生說,他用一個“家庭作業記錄本”,改掉了兒子丟三落四的毛病,並使他學會了自己製訂學習計劃。這位令人尊敬的家長說:
我們從李嘯峰小學三年級開始,即有意識地培養他有計劃學習的習慣。李嘯峰平時有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毛病,總愛丟些小東西,今兒個丟個手帕,明兒個丟隻手套,過兩天又丟條圍巾。每逢周末從奶奶家回來,總要丟下一兩樣東西,奶奶戲稱自己的孫子是“小丟蛋雞”。這種現象也經常發生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上學時不是忘帶某本作業了,就是少帶某個課本了,免不了要受些處罰。僅在日常生活中丟三落四還好彌補,受點兒罰,長點兒記性,也就過去了。讓人擔心的是,他在學習上可別也這麼丟三落四,最怕他今天忘記了這個知識點,明天落下了那個學習要點,後天又記不得某條規則及用法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糟了,學過的知識全都成了支離破碎的東西,那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出好成績的。今後,年級越高,學習的難度越大,考試成績也越差。
針對這一問題,家長決定先從日常生活瑣事抓起,幫助孩子列出一周的課程表,貼在最醒目的地方。再幫助孩子按老師的要求製作一個“家庭作業記錄本”,每天把各科老師留的家庭作業記在小本子上。晚上寫完作業,讓孩子先對照“家庭作業記錄本”看有沒有遺漏,再按第二天的課程表整理好學習用品,複查一遍後裝入書包。從那以後,忘這少那的事情便大大減少了。
再接下來,就是在記錄作業的同時寫下自己的學習計劃:什麼時候幹什麼。按長計劃、短安排的要求先由兒子自己製訂學習計劃:先訂每天什麼時間做作業,什麼時間預習功課,什麼時間鍛煉身體,什麼時間看電視。再訂每禮拜天,寫完作業要玩多長時間,要擠出多長時間看書讀報,要求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些課外書。小學低年級時,孩子愛看小人書、科普讀物和童話故事;高年級時,孩子又適當增加了一些中國古典神話小說、外國科幻小說、《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和有關數學競賽的輔導材料,並規定自己每周看幾本書或是看多少頁內容。最後,還要根據課程進度安排好複習,什麼時間進行單元複習,什麼時候進行總複習,如何統籌安排複習內容和複習時間等。而後,家長和孩子一起修訂計劃,去掉那些不切實際的內容,並注意在執行過程中檢查計劃的落實情況,必要時適當調整計劃。遺憾的是,隨著年級的升高,作業越來越多,孩子訂的平時閱讀課外書的計劃落實起來困難很大,大多要推到假期來完成。
家長指導李嘯峰製訂學習計劃的原則是“三重視”與“三不”:重視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不搞超前學習;重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不趕學習的進度;重視掌握知識的均衡性和係統性,不偏科偏門。因此,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李嘯峰小學時便學了初中的課程,初中時又學完了高中的課程。通常家長隻要求李嘯峰在製訂假期學習計劃時,把超前預習下學期的部分課程適量納入計劃。除完成假期作業外,要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外書的閱讀上,以不斷擴展知識的廣度,挖掘知識的深度,提高理解能力,拓寬分析思路,幫助孩子打好知識基礎,全麵係統地掌握所學知識。總的來看,李嘯峰學習的計劃性是比較強的,並一直堅持下來。這種計劃性對其以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家長不僅利用學校的“課程表”和自己的“記錄本”幫助孩子製訂每天的作息安排,並堅決執行。還與孩子一起製訂日常學習計劃、階段性複習計劃、期中期末複習計劃和假期學習計劃。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計劃,逐步使孩子養成有計劃學習的習慣,而且要注意“三重視”與“三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