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京家長的女兒小文,就讀於某中學初二年級。她讀書非常用功,每天回家不是看書,就是做作業,一直要忙到深更半夜。每逢考試,她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整天在家裏背啊、寫啊,一會兒看看這本書,一會兒翻翻那本書,所花費的時間要比別的孩子多得多,但是成績卻不盡如人意,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擠進班級的前20名。家長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心想孩子如果老是這樣拚下去,到頭來會累垮了身體又學不好功課。有一天,家長給她講了一個故事:美國伯力恒鋼鐵公司經理西韋伯為了改變公司效益差、忙亂的局麵,特意請教專家戴維。戴維給他出了個主意,要他每天上班前,用卡片寫下自己要做的幾件事,並按重要程度先後排個順序,然後逐一去做。結果奇跡出現了,伯力恒鋼鐵公司的管理明顯改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下子在競爭中戰勝了同行。故事講完後家長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你想要使自己學得好,又不太累,不妨也像西韋伯經理一樣,為自己製訂一個學習計劃,安排好自己每天的學習和生活,估計做一段時間後會看到效果的。”女兒按照家長的意思,試著做了兩個月,說來奇怪,果然擺脫了過去的忙亂狀態,還能騰出時間來休閑消遣,學習比過去輕鬆,成績卻大為提高,一下子進入了班級的前10名。
試問,這位家長給予孩子具體的知識上的指導了嗎?沒有。那麼這個孩子的學習為什麼會有較大的進步呢?這是因為家長從自己的生活閱曆中總結出了一些最普遍的方法,並將這些方法傳授給了孩子。的確,做家長的在工作中多半會有體會,“忙中出錯”和“忙而不亂”,是兩個相反的狀態。忙中出錯,說明工作是無序的、無規劃的;忙而不亂,則說明工作是有序的、有規劃的。工作是如此,學習也是同理。事情再多,功課再難,隻要心平氣和,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在具體實施時,要注意“按部就班”的初期,要注意檢查,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按部就班”了,不能講完故事就完了,沒有督促檢查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