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不小了,但做事仍無時間觀念,拖拖拉拉。一位名叫沈國甫的家長撰文披露了他的教子秘訣:買個動物提醒鍾。他寫道:
我的孩子沈林長期以來放任自由,導致他幾乎沒有正常的“生物鍾”。起居、吃飯、遊戲、看電視、串門,常常是愛怎樣就怎樣,從來不曉得控製時間。這些“毛病”便自然而然地伴他進入了學齡期。這時,我和妻子才感到非治治不可了!
說來也真巧,正當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卻偶然間碰上了一次“契機”。
那天,我買了一隻月兔牌提醒鍾帶回家,沈林覺得很新鮮,就玩上了。玩罷,沈林問我這是派什麼用場的?我答:“這和你小孩子沒關係,是大人們工作時用來定時間的。”沈林又問:“1分鍾可不可以定?”我說當然可以。
沈林不聲不響地躲到小房間做作業去了。
不一會兒,隻聞叮鈴鈴的一長聲。冷不丁,沈林從小房間裏跳了出來。嚷嚷道:“爸爸,我可以用它來做快算。我們每天都有快算作業的。”
我一聽,又驚又喜,便爽快地說:“如果能幫助你學習,我就送給你。”
幾天下來,提醒鍾一直伴隨沈林做作業,猛然間,我想:既然兒子對提醒鍾如此感興趣,我何不再好好利用一下呢!於是,“試驗”又開始了。
每日清晨,我6:30起床,而沈林的起床最佳時間是7點,我就將提醒鍾撥到半個小時。其時,正好是我買早餐的工夫。
一天早上,我買回早餐,發覺沈林已起床了。我一看,提醒鍾已鬧過了。我又迫不及待地將提醒鍾撥到15分鍾。我說:“沈林,限你15分鍾內吃完油條和牛奶。”沈林說:“我試試看。”果然,一試就成。沈林破天荒地在15分鍾之內吃完了早餐,這是他出生以後的第一次。
初見成效後,我妻子也來勁了。她也想試試。那天晚飯後,沈林照例要到鄰居家串門。妻子便將提醒鍾撥到45分鍾,告訴沈林:“鈴一響就得回家。”沈林笑笑說:“可以。”
果然,45分鍾後,沈林回家了。
一回家,沈林就要看電視。妻子說:“我限你看1個小時的電視。提醒鍾一響,你就得睡覺。”沈林想:1個小時是很長一段時間,於是就點點頭。
鈴又響了,沈林自動地關了電視,然後抱著小枕頭躺下了。
半個月下來,沈林已經很習慣在提醒鍾的控製下生活了。我高興得無法形容,妻子亦然。
最後,這位家長雖對沈林能否會長期對提醒鍾感興趣表示擔憂,但他說:“不管怎麼說,這是個良好的開端!”
從心理學上講,這位家長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利用了孩子的“替代心理”。所謂“替代心理”,是指孩子往往以某種動物或其他玩具作為心中的偶像。比如說,上麵這位家長的孩子,十分願意讓心愛的月兔牌提醒鍾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卻絕不願意讓父母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就是出於這一心理。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善於利用孩子的這一心理。比如,孩子不肯一個人做功課,非要媽媽陪不可。媽媽即可將一個玩具熊放在孩子身旁,告訴孩子:“這就是媽媽,稍等一會兒,媽媽就來。”又比如,孩子一考試就心慌,父親不妨將一個小獅子放入孩子的口袋,告訴孩子說如果心慌,摸一下獅子就不會心慌了等。這些在成年人看來似無道理的做法,往往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