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兒一女均培養成重點大學學生的潘天慶、錢英夫婦在《我們兩個孩子的成長全記錄》(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書中說:“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最關鍵的一個步驟——要求孩子糾錯。”
這兩位家長說,從孩子小學三年級開始,他們就要求孩子自己找錯。進入初中,要求孩子一定要設立改錯本,將各科曆次考試、測驗錯誤分別在改錯本上記下來。同時強調,這些錯誤的地方就是學習的重點,因為這就是薄弱環節,是基礎知識不牢的地方,搞懂搞透這些,錯誤就少了,成績就會提高,學習就會進步。要想提高學習成績,捷徑是沒有的,竅門和方法卻是可以找到的,那就看自己是否認真地花工夫。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雖然設改錯本會耽誤一點兒時間,但其實正是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因為凡是已搞懂了的題目就不要去做了,減少了重複勞動,反而節省了時間。
兩位家長說,每次大小考試,卷子拿回家,他們都要求孩子盯住錯題不放。錯在什麼地方,是計算錯還是不理解題意,是粗心大意錯還是根本就不懂。無論什麼問題都不允許孩子含糊而過。兒子在五年級時數學考了個98分,兒子在日記裏這樣寫道:“告訴爸爸我數學考了98分時,爸爸很高興,但他一會兒就要我盡快找出2分的差錯錯在哪裏,原來是一個小數點點錯了,扣掉了2分。”兒子改錯過後,類似的題印象就加深了,就不會在這類題上出錯了。更重要的是,改錯本身就是改掉那種不好的馬虎習慣。
家長在語文上,還可以輔導得細一些,如錯別字、多音字、多義字以及容易混淆的字,還有古字虛詞的不同解釋,分門別類記下,經常翻一翻。如古代漢語中“之、乎、焉”等虛詞,在不同古文中就有多種解釋,要求孩子把這些含有不同解釋的虛詞句子摘錄出來,抄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記憶。另外對容易寫錯的字,也分別進行歸納彙總。這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這個狀元家庭還有個好習慣,孩子每次考試之後,試卷拿回家,都要開個小型家庭會議,分析、評點得失,分析哥哥的試卷時妹妹也參加,反過來也一樣。同時把孩子每一次的期中和期末考試試卷,全部裝訂起來。這就讓孩子養成了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作風。
正因為家長注重改錯,雖然兄妹倆學習方法有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自己的改錯本。改錯本上還會有批注,即這道題錯在哪兒,是計算錯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對於不理解的沒搞懂的題目,家長不會放過,孩子自己也絕不會輕易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