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文科狀元張宇的父親張進發講,學習要學會利用時間這個道理,孩子聽著似乎也明白,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聽進去。原因之一就在於孩子太小,對這種抽象的、空洞的大道理一時難以理解,所以還得多打點比方才行。這位可敬的父親說:

在讀書和其他事情上,我教育他要均勻地使用時間和精力,不要把許多事情擠到一起去做,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做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給他舉例說,假設從初一開始到高三,你準備讀完10本書,如果一年讀一本多,到高三畢業就正好讀完。但如果你5年不讀,到最後一年再讀,你就消化不了了,再有就是一年讀一本多是年初讀還是年底讀,我說你不如一開始就把這件事情做了。比方6年讀了10本書,前5年沒讀,最後一年讀了10本也一樣。實際上也沒有比別人多做,關鍵是一個早做晚做的問題。這樣他就每年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每個學期開學前他提前就把下學期要學的東西預習好。他自學能力比較強,在寒假裏他已經把下學期的數學書看得差不多了,習題也做得差不多了。這就是事情提前做,這樣一開學,別人玩夠了,開了學第一章學什麼都不知道,他已經把這本書都讀得差不多了。事情提前做,不往後拖。

再有就是把時間拉開。張宇在中學這6年裏,包括最後高考,從來沒有超過11點睡覺。我跟他說,學習就跟吃飯一樣,你一頓吃2個饅頭,一天吃6個饅頭,如果你7天不吃飯,到周末你一次吃42個饅頭,那就完了。所以他把時間安排得特別好,禮拜日他也看書,但也看看電視,出去買買東西。他不是一到禮拜日把書扔一邊不看了,到禮拜一再看。他平時學習不鬆步,所以他也有看課外書的時間,也有點玩的時間。但他從沒有說放三個星期的假一天書不看的時候,隻有大年三十、初一、初二,這三天不看書,到初三就看了。但看得少一點,就像運動員休息一段時間恢複訓練做準備活動一樣,“五一”不看,“十一”不看,“十一”放三天假,1號不看,2號就稍微看看,這樣就把時間勻開了。他不像有的同學,高中三年疲於奔命,一天到晚地熬夜,他沒有感到有什麼大的壓力。

合理分配時間以後,你會感到很輕鬆。比如,明天考數學,今天晚上可以看電視、玩電腦。就跟一個拳擊運動員一樣,明天要比賽了,今晚還在考慮明天出右拳還是出左拳,那根本就不現實。他從初中,尤其是到高中他就按我說的去做。平時緊抓不放,明天考外語了,今天晚上絕對不看外語,而是看雜誌、看報紙,明天考數學今天絕對不看數學。越是臨近考試,他反而越輕鬆了。

這位父親說,就是這樣,孩子真正聽進去了,明白了,知道自己安排時間了。平常忙,真到考試反倒鬆閑了,這樣考試的時候孩子一點也不緊張,就能把自己的水平充分發揮出來了。

如果泛泛地講“學習要善於安排時間”,孩子雖然也知道對,但並沒有真正聽進去,更不要說轉化為行動了。而這位聰明的父親,用具體數據一算,用吃飯來打個比方,孩子聽了似乎有所感悟,就聽進去了,並進而轉化為行動。看來,有時我們說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也應反思一下,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嗎?是不是也應該向這位狀元的家長學習,耐心地為孩子多打幾個比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