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陳金根的家長,談了他拜孩子為師學習英語的故事,他寫道:
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剛開始教英語。孩子回家問我懂不懂英語,我告訴他以前沒學好,他一聽就著急了,讓我同他一起學,我卻以種種理由拒絕了他。
我開了一家雜貨店,來往的顧客中有不少老外,對他們的購物需求,隻能通過手勢來表示。
這樣的生意很難做成。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有機會就來給我“洗腦子”。在一次與老外的生意失敗後,孩子在邊上叨嘮上了,說我不學英語,遇到老外沒戲了。我剛想發脾氣,卻被一旁的妻子製止了。在孩子沒完沒了的緊逼下,再加上我的確感到英語有用,便下了決心,和兒子一起學英語。
從那天起,我和兒子每天很早起床,他拿書本,我提錄音機,小跑來到黃浦公園內,找個幽靜的座位,邊聽磁帶邊輕聲朗讀單詞。就這樣,不管春夏秋冬、刮風下雨,每天如此。
兩年來,我與孩子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孩子在班上的英語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我也能用一般的英語麵對來自四麵八方的老外顧客,不但生意做成了,還交了幾位外國朋友。他們每次到上海,都會來我家坐坐,拉拉家常,時不時地教我和孩子幾句英語。坐在我邊上的妻子也被如此歡快的氣氛所感染,主動加入我們的學習隊伍。
妻子原本有點兒英語基礎,雖說也丟了多年,但學起來自然比我們輕鬆,很快就趕了上來。我們在家裏常常以英語交流,氣氛簡直達到了高潮。在一個星期六的中午,妻子對我說:“今天把店關了吧,我們去上海書城逛一圈,買幾本好的英語教科書回來。”
一家三口興高采烈地來到上海書城,走進大堂,頓時覺得進入了一個書的世界,一種從沒有過的興奮感在我全身激蕩。我感到自己變得年輕了,似乎又回到了學生時代。孩子更是二話沒說,拚命拉著我往裏衝,一種迫切的求知欲望也使我加快步子跟隨孩子衝了進去。
我們翻了各種書籍,尋找著自己理想中的讀物,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買了好多書,有英語教材、作文精選、教學大綱等一些孩子用的課外輔導書,還有一些我們夫妻喜愛看的社會、科學、經濟類書籍。
這位家長說,我學英語從被動到主動,最後還變成了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最好方式。另據《北京晚報》報道,北京一些小學在開家長會時,就組織過“教爸爸媽媽學英語”的活動,效果不錯。看來,孩子的優勢,也迫使家長與兒俱進,與女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