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南城根小學一位同學的家長說,他培養孩子學好數學的辦法,就是每天多做5道題。這位家長說:他兒子在小學六年級下學期時,每天要做5道數學課外題。這些題是家長為孩子精心挑選的,每題均為一題多解,從不同側麵解答同一問題,然後再總結、對比幾種方法的優缺點及自己解答問題的思維方式及著眼點,目的是鍛煉孩子的思維發散能力及培養反省思維。例如這道題:正方形,邊長為4cm,圖形裏邊還有一正方形;四個頂角落在大正方形邊的中點,第三個小正方形又在這個正方形裏邊,位置安排與前者相同,見右圖。求圖中小正方形的麵積,此題有幾種解答方式?哪種方式最好?你是怎麼想的(即先看哪些條件,後分析哪些關係)?
像這樣的題,要求孩子解答時有時間限製,以鍛煉他思維的敏捷性。孩子看題後,在草紙上畫畫,不到兩分鍾就解出來了。他是先求出直角等邊三角形的斜邊,即中間正方形的邊長,邊長自乘便是正方形的麵積,小正方形麵積的求法也用這一做法。家長又問他,還有沒有別的解法?孩子思考一會兒,好像發現了新大陸,說:“我犯糊塗了,原來這樣簡單,4形,”孩子說求法與上述相同,“將8開平方是中間正方形的邊長,小正方形也求出來了。”不過當時還沒學開平方,家長提示孩子仔細看看整體,各正方形的關係,可不用開平方就能求出。孩子定了定神,跳了起來,原來每個小正方形均是大一點的1.
孩子把極簡單的問題按複雜的方法去做,這就是定式上的固定性,易犯死板的毛病。家長又教他從整體看,多變換幾種方式,這就鍛煉了他的靈活性。
這位家長說,正是每天多做5道題這一辦法,使孩子數學思維得到極大鍛煉,為升入中學學習數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