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姚哲雲的小狀元說,小學時他不愛學數學。家長想起孩子寫作文沒詞,可以從身邊的一些事情寫起。同理,學數學沒興趣,是不是也可以從身邊學起呢?於是就要求孩子算一算自己住的小區有多少人,並要求孩子把解題的過程、思路認認真真寫下來。

這其實是一道數學作文題,要求孩子通過調查對自己所住小區的基本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如小區裏有多少幢房子,每幢房子有幾個單元,每個單元住幾戶人家等。可以從中學會一些簡單的調查方法、積累一些最原始的調查經驗,如谘詢有關的部門,或自己數一數房子的幢數,及時地記錄、整理獲取的資料。對於孩子來說,這道題無疑是非常貼近生活實際的。

在完成調查或統計之後,接下來的任務是把上述的數學學習過程寫成數學作文,這個過程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數學思維過程展示出來:怎樣統計(調查)的?結果怎麼樣?最後還要對統計(調查)結果談一談自己的感想。這是孩子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再加工的過程,有利於孩子更好地理解數學、表達數學以及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數學。

姚哲雲同學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下麵是他的答案:

我所住的小區是個不大的新村,可是要比較確切地說出有多少人,還說不準,我估計大概有4000人吧。今天我就當一回‘人口調查人員’,把這個問題弄個水落石出。

據我了解,我們上菱新村共有44幢房子,每幢房子有3個單元,每個單元又各有10戶人家,按每3人計算,小區大約該有4000人。與爺爺一起到社區一查,才知道我們新村才2300多人,與我的估計相差1000多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實際要比我想象的複雜得多,新村的房子縱向排成了6列,1、3、4列各隻有2個單元,第6列是別墅,隻能住1戶人家。另外,在第1列中,1單元隻有3戶,還有2幢孤立的樓房各隻有1個單元……當然我的估計就多出了1000多人。

看來,在做數學題或做調查時不能憑著自己的想象,要將各個方麵的因素都考慮到,才能做到準確無誤,以後應該做個細致周密的人。

請看,姚哲雲同學從中學到了多少數學知識!正是這樣一道貼近生活的數學題,讓他愛上了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