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盛洪偉的家長,撰文介紹了他利用收藏的古錢幣教孩子學習曆史的經驗。這位家長說:
周日,我教10歲的侄兒學習曆史,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不知教他讀了多少遍還是記不住。而且還不耐煩了:“這麼多朝代,這麼多皇帝,誰記得住!”讓一個孩子腦子裏裝滿那些皇帝年號和陳事舊蹤,不是件容易事。如何培養他的興趣呢?學習地理有個地圖,學起來也較容易;要是學習曆史,各朝代有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就好了,這使我想到了多年的藏品——古錢幣。
侄兒是個小科技迷,每當看到科技電視,總是聚精會神,飯都顧不上吃。一次我拿來一個唐代的“開元通寶”銅錢對侄兒說:“這是古代的高科技,你猜這是什麼?”聽到科技,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眨著眼睛說:“好像是錢,為什麼是高科技?”“因為過去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如果不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會被別人仿製出假幣,那不就亂套了!”“噢!怎麼中間有個窟窿?”“那是為了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那為什麼中間是方孔,外麵是圓形呢?”侄兒的提問越來越深入。我回答說:“古人認為天是圓形的,地是方形的,天比地大,因此內方外圓,這叫‘天圓地方’。事實上,這些古錢原來是圓孔的,剛鑄成時都有毛邊,很不規則,數枚穿在圓木上銼磨時固定不住,加工起來很費勁,後來改變成方孔,數枚穿在方木上則能固定住,以便於加工銼磨,使其光滑。不僅如此,外麵加工成圓形在流通中不易磨損。由於這幾方麵原因,所以錢幣要內方外圓。”侄兒全神貫注地聽著。“你看這上麵的字寫得多麼漂亮,這還是唐朝大書法家歐陽詢寫的呢!”我說。“哎!我們練毛筆字用的字帖就是歐陽詢的。”侄兒說。我又問侄兒:“你知道元寶是怎麼回事?”“不就是金元寶、銀元寶什麼的?”“那為什麼叫元寶?”“這我可不知道。”“這枚唐錢有兩種讀法,直讀(上下右左)為‘開元通寶’,旋讀(上右下左)為‘開通元寶’,這‘元寶’一詞就是從這裏得來的。”就這麼一點一點講著,漸漸侄兒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以後每到周末,侄兒就拉住我給他講錢幣知識及錢幣趣聞,很快侄兒以錢幣為骨架把中國曆史記熟了,並對曆史開始有了興趣。
活生生的曆史在教科書上變成了黑壓壓的名詞。而這位聰明的家長,卻設法使至少在孩子眼中是最難記的曆史年代,又變得活生生了。其實,不僅可以從古錢學古代史,從近現代貨幣,也可以學現代史,如中國近代外國銀行在中國發行的貨幣,正是中國處於半殖民地階段的一個說明;又如,紅軍時代的一些“貨幣”,就是一個布條子,蓋上蘇維埃政權的大印,但當地百姓一樣信任這樣的“貨幣”。通過外國貿幣,還可以學習外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