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深入到身邊的曆史中去(1 / 1)

寫作文時,老師總是教我們先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那麼,學曆史學不進去,是不是也先以自己身邊熟悉的人或事為“切入點”呢?孩子曾寫過一篇關於清代王府的作文,結果語文老師欣賞,而曆史老師更欣賞。

記內務部街11號院

放假在家無事,爸爸說帶我去他小時候住過的內務部街11號院看看。內務部街11號院,原是清代的駙馬府,說起來不就是一百多年前“還珠格格”們住過的地方嗎?我連忙著手準備好地圖、水瓶、毛巾等,然後和爸爸一起出門。

我們坐地鐵到北京站下,然後往北沿南小街走了一大段路,路西有條綠樹成蔭的胡同,就是內務部街胡同。我走得又累又渴,問爸爸:“進了胡同還得走多遠?”爸爸用手一指胡同口一個並不起眼的宅門,說:“到了。”

在我的想象中,駙馬爺府的宅門應該是富麗堂皇的,沒想到竟是如此的低矮、窄小。爸爸說你沒看過《紅樓夢》嗎?大觀園的正門,也是不露富貴之氣的。看來過去的人不像如今,並非有點兒錢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

11號院門雖不大,但裏頭卻又深又大,分成東、西兩路,各有三所四合院和一些輔助建築,後頭還有花園和假山。從布局看,似乎西路是當年的“社交活動區”,東路是當年的“內眷居住區”。爸爸當年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西二院,於是我們就先去了西路。

沿著西路走下去,路北依序是西一院、西二院,走到頂頭是西三院。路南是一排臨街(胡同)的小屋,爸爸說那是過去下人住的地方。他在這兒住的時候,那兒住的是院裏的夥房等處的工人。看來革命雖說成功了,住的等級還是有區別。

西二院的院門很漂亮,我覺得甚至比宅門都漂亮。好似中國人吃餃子的心理,外頭不怎麼樣,裏頭一兜肉。

一步邁進院門,哇,方方正正的一所院子。院子中還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樹,樹邊的土地長滿了青苔。北邊、西邊、東邊各有一排房子,由院門到各屋之間,都有走廊相連,院西北角有個角門,通向別的院落。爸爸說當年他就住在西屋。我看著這個已是朱漆剝落、簷生雜草的頹敗不堪的院子,想象著幾十年前還是六七歲的孩子的爸爸在這兒的生活,想象著百年前貝勒、格格們在這兒迎來送往的情景,心中真是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一切都已成過去,一切又似就在眼前。

我們在西二院停留了很久,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往北走,一路見到的假山、煙筒、亭子、柏樹……怎麼都似曾相識?爸爸說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有場戲就是在這兒拍的。一語提醒了我,真是,怪不得看著眼熟。這個深不可測的院子裏,上演過多少場悲劇和喜劇啊!

走了這麼長時間,我們倆都很累了,但還是鼓起勁兒爬上了假山。假山上解放後蓋了一座灰乎乎的二層小樓,與周圍的環境一點兒也不協調,整個兒一破壞建築。爸爸說當年他和小夥伴們常爬上樓頂,天好時能看見景山的亭子、北海的白塔,甚至能看到頤和園、香山。

最後我們沒有再回到宅門,而是從院西北角一個邊門走了出去。一路走爸爸一路說,這兒是西花廳,當年周總理就住這兒;那兒是所小學,是用建人民大會堂剩下的材料建的,堅固異常……在小胡同裏,三轉兩轉,就又來到了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馬路上,宛如從古代一下子又回到了現代。

回家的路上,我望著路邊的一個個胡同口,心想這胡同裏又連著多少胡同?又有多少像11號院那樣的深宅大院?恐怕誰也說不清。而這,不也正是北京這座曆史名城的魅力所在嗎?

內務部街11號院,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請看,抓住真實、細節和熟悉的事物去學曆史,不就學到點子上了,不就學出興趣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