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學校的地理課本來,各種各樣的地圖冊要更有色彩,更有吸引力。於是,這些地圖冊,包括旅遊圖、遊覽圖、行政區劃圖、曆史圖等,竟成了一位名叫聶永正的家長的教子教材。教孩子讀地圖冊會有什麼收獲呢?這位家長撰文回答了眾人心中的疑惑:
現代家庭的父母,如果說花錢給孩子買書,恐怕個個心甘情願。書是成才的階梯,其重要性大家公認。在此,我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您的孩子已是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學生了,您是否想到過為孩子買地圖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圖冊是孩子不可缺少、利用率最高的一本工具書。
春節剛過不久,仍是春寒料峭。綠油油的海南西瓜上市了。“現在就有西瓜了?”孩子問。於是我們翻開地圖冊,看了海南島的地理緯度,海南西瓜之謎解決了。每晚電視新聞節目中報道祖國各地和國際新聞時,我經常重點地考問孩子一些地方,並不時打開地圖冊,讓孩子通過閱圖,了解我們祖國的廣大地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國際上一係列重大事件,如伊朗大地震,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等,我都讓孩子閱圖,幫他理解這些新聞報道,拓寬知識麵。旅遊之前,我們也打開地圖,讓孩子知道旅遊點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熟悉鐵路走向。有朋自遠方來,又打開地圖冊……一本小小的地圖冊,能幫助孩子認識廣袤的大千世界,激發孩子自幼認真學習,將來投身於社會的信心。我家還備有天津市區地圖冊,如果孩子問道於我,我就打開地圖冊和孩子共同查尋、指點迷津。從遠道親朋家歸來,也打開地圖冊,重溫路線方位。抓住日常生活事情,隨時隨地利用地圖冊使孩子多見廣識,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家長也會從中受益。
由上可知這位家長的做法,具體大致有以下幾種:
其一,把身邊事物與地圖冊聯係起來。如孩子看到春天有西瓜,覺得很奇怪,這時家長即利用地圖冊,告訴孩子,這些西瓜都是從海南運來的。
其二,把電視新聞與地圖冊聯係起來。如看了美伊戰爭的新聞,即打開地圖冊,告訴孩子,伊拉克在什麼地方,科威特在什麼地方。
其三,把旅遊出行與地圖冊聯係起來。每次旅遊,都和孩子一起閱讀旅遊地圖。
其四,把訪親問友與地圖冊聯係起來。每次走訪親友回來,即打開市區交通圖,說說今天走過的路線。
試問,如此一來,地圖冊理所當然會成為“孩子不可缺少,利用率最高的一本工具書”了。孩子從中學到了多少東西啊!
近年來活躍文壇的作家阿堅也頗愛讀地圖。他甚至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就叫《讀地圖》:
在陌生的街區攤開地圖或臨去某地前的對圖查看等,那不叫讀地圖。讀,是讀書的讀;所謂讀地圖類似讀書,但我覺得比讀書的意思獨特。我不是地理學家,近年也不怎麼旅行,但見著地圖就買;買書那是買紙,買地圖可跟買地契似的,故有人譏我為“收集國土”。也有人覺得我欲周遊海內外,其實我僅為了讀。別人用三四個小時讀完本名著,我連半冊的地圖還沒讀完呢。
讀夠了行政圖,我又讀專業圖。讀中國曆史圖,才會從視覺上清楚沙俄掠去了中國多少疆土,那是數字達不到的刺激效果;讀深色地理圖,我有一種爬山潛海的真實感,越深的顏色越代表艱難和光榮;讀農產礦產圖,我會對資源與開發乃至環境保護,有一種主人的擔憂感——地球上的自然財富畢竟有限呀;讀氣候地圖乃至更大的銀河係概圖,我會不由地感悟自然,思考時空——這些並不是隻應由愛因斯坦、霍金教授來思考。我們偶爾地想一想這些問題,會覺得人體作為一種生命是多麼有意思、多麼幸福,會更珍惜我們的生活,更激勵我們的探索。
試問,如果能讀這麼多地圖冊,地理課還會學不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