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為督促孩子學習,恨不能把家變成第二課堂。書房是教室,父母的房間是教師辦公室。其實這樣效果未必好。
上海市某中學陳穎同學的家長說,女兒在家也學到了許多東西,但這不是靠成天趴在書桌前寫作業,也不是靠請家教來家裏上課,而是得益於三個“角”:“讀書角”、“生物角”和“音樂角”。
一是“讀書角”。就是為女兒買來大量兒童讀物,用《十萬個為什麼》、《少年自然百科辭典》等去激發女兒攀登科學高峰的激情;用《格林童話》、《世界寓言選》等去開啟女兒追求真善美的幼小心靈;用各類小說、詩歌、散文選去磨礪女兒的文學修養……女兒的許多課餘時間都是在“讀書角”中度過的。她有自己的小書櫥,有自己的圖書分類,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小人世界”。她在作文《心愛的小書櫥》中寫道:“我家是個書的世界,我從小遨遊於書的海洋。這裏有平靜的湖光水色,也有驚心動魄的衝天大浪;這裏有大人們熟悉的風土人情,更多的卻是我喜歡的兒童讀物。趣聞、故事使我懂得怎樣去觀察世界萬花筒,怎樣用小小的心靈去體貼夥伴,寬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看得出,“讀書角”不僅向女兒敞開了知識的大門,而且把女兒引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讀書角”已成為女兒奮發求知的“動力角”。
二是“生物角”。女兒對生物常常表現出一種特別的興趣。對“生物角”的探索使她在兒童讀物中學到的生物知識“活”了起來。花花草草引起了她對植物世界的神往:水仙花喝的是清水,散發出的卻是清香;仙人球不怕幹旱,還會開出鮮紅的花朵;還有梅花的欺雪傲寒等。各種植物給她帶來了各種知識,而植物知識越多,越是激發她進一步探尋植物奧秘的欲望。家裏還養過金魚,讓女兒觀察金魚遊動時的體態變化,同時給她講解金魚在水中呼吸的原理;養過烏龜,讓她觀察看起來遲鈍的烏龜在緊急情況下是怎樣靈敏反應的;養過蠶,讓她觀察蠶是怎樣吃桑葉的,作繭的蛹如何破繭,蠶的生命全過程有哪些主要階段,讓她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義。最有趣的是養小貓了。一次,家裏捉來一隻小貓,這隻小貓因為離開了貓媽媽,顯得特別傷心和膽小,一躥就不見了。女兒在家裏找了半天,不見小貓的任何動靜。她靈機一動,從鄰居家抱來了一隻老貓,這隻老貓雖然不是小貓的媽媽,但老貓一叫,小貓就跟著叫了起來。原來,小貓躲在大櫥底下。用手去捉小貓,想不到溫順的小貓竟失去常態,見誰就咬誰,表現得異常粗魯,使女兒進一步認識到小生命為了保護自己往往會做出一係列應急反應。由於對小貓有了深入的了解,她才能在後來寫小貓的作文中加以細致入微的描寫。顯然,她的觀察能力、描寫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多與生物接觸,使她更加熱愛生活。有一次,她到外婆家,正好遇上曇花欲開,她花了好幾個小時仔細觀察了“曇花一現”的全過程。事後,她寫了一篇生動具體的文章,結尾處還對“曇花一現”這個成語做了簡短的分析,既富有童真、童趣,又有一定的哲理性,字裏行間充滿了求知的強烈願望。
三是“音樂角”。童年時代是學習音樂知識和增強音樂欣賞能力的黃金時期,家長應當讓小孩子聽音樂、學樂器。家裏買了鋼琴,女兒從幼兒園起就接受正規的鋼琴訓練。每個星期六晚上,家長都要帶著女兒到桂林公園附近的鋼琴老師家上課,回家一般都要到12點鍾。這樣,周末的夜晚總是在琴聲和來回路上的汽車疾馳聲中度過。鋼琴必須天天練。每天,悅耳的琴聲一起,女兒總是顯得特別興奮。練琴是艱苦的,幾年的練琴生活有效地增強了她吃苦的精神。她在這方麵似乎也表現出一種特有的靈氣。記得剛學琴半年,她就登台參加家庭大獎賽,進行鋼琴獨奏表演了。後來,在市裏一次家庭演唱比賽中還進行彈唱,得了二等獎。在“音樂角”裏,還有手風琴、小提琴、琵琶和手鼓、木魚、沙球以及小鈴等各種打擊樂器。女兒學過手風琴,小提琴和琵琶則是爸爸經常為她伴奏的樂器。現在,她不僅堅持練琴,還喜歡唱歌,在獨唱方麵也幾次獲獎。“音樂角”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進一步激勵了她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