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給孩子立規矩,必須要注意這些事宜(1)(2 / 3)

由此可見,能否成功地為嬰兒的飲食、睡眠設定界限、建立規矩,不僅會關係到他的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影響到他智力和行為習慣的發展。

(2)早立規矩,有利於孩子人際關係的發展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性來看,也是越早給孩子立規矩越好。

心理學家認為,3~6歲幼兒階段是孩子顯意識形成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父母如果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邊界”,孩子日後就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規則和人際規則,從而有利於孩子人際能力的發展。

(3)早給孩子立規矩,有利於增強爸爸成功立規矩的信心當然,越早立規矩,不僅對孩子有好處,對父母也有好處。一般來說,早早給孩子立好規矩,也會讓父母,特別是爸爸增加給孩子立規矩的自信。晚一點立規矩的孩子,壞習慣已經養成了,糾正的難度更大。這會讓父母失去自信,從而容易放棄給孩子立規矩。

那麼,爸爸們何時給孩子立規矩好呢?

(1)給孩子立規矩,最好是從出生時開始

孩子越小越需要立規矩,但是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就要學會放手,學會信任孩子。違規要懲罰,但孩子越大,規矩要越少。所以,在孩子沒出生時,父母就要思考規矩如何建立,給孩子建立哪些規矩。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爸爸就要為寶寶製定飲食的規矩、睡眠的規矩等。如飲食的規矩,並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喂奶給孩子吃,將喂養孩子當作安撫孩子的工具。

(2)為孩子立規矩,最晚要從孩子2歲時開始

通常,2歲以前,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時期,這一階段,孩子需要父母全身心的愛,無條件地接受他、愛護他。2歲以後,孩子進入自主探索期,他開始發展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初步具備了行為判斷能力,這就為孩子接受規矩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麵,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開始發現“什麼是我要做的”、“什麼是媽媽要我做的”,此時,他行為的自主意識更強烈。因此,規矩最晚要從孩子2歲開始建立。再晚,就加大成功立規矩的難度了。

你給孩子立規矩了嗎?如果沒有給孩子立規矩的話,就馬上開始給孩子製定一些早期規矩,如吃喝睡的規矩吧!

讓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可以說,爸爸的職責不僅僅是養家糊口,他最重要的工作與職責,就是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清楚地向孩子講明一些規矩,讓孩子多了解規矩,要清楚地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讓他從小就懂得規矩。

而劉國強的孩子就是因為從小劉國強就告訴他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該如何做,而很有規矩。

劉國強是我的一個朋友,他的兒子小軍6歲了,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每天國強下班回家,先陪小軍玩半小時的遊戲。

之後,國強去打開電腦,看股市信息,此時呢,孩子就會去寫作業,或者自己玩。如果國強不叫小軍,小軍絕不會去打擾爸爸。

小軍為何會這樣有規矩呢?這當然是得利於朋友從小就讓孩子明白:在家中應該守哪些規矩,出去做客或者家裏來客人時要守哪些規矩。

國強從小就給孩子立下這樣的規矩:父母做事時不能打擾。所以,小軍小時候,經常是爸爸在沙發上看書,媽媽在做家務,而小軍則自己玩玩具。

如果家裏來客人,朋友國強就會對小軍說:“爸爸要與叔叔聊天,你到臥室中玩一會兒。”而孩子呢,很聽話地去臥室待著,一點也不哭不鬧。

如果在看電視時,有人打電話過來,小軍聽到電話機鈴聲,肯定會把電視聲音調小一些,等國強接完電話他再調大一些。因此小軍學會了自主,又懂得尊重別人,同時也贏得了自己的自由空間。

看到小軍這樣守規矩,很多父母,特別是爸爸肯定會唏噓不已:人家的孩子為何如此守規矩呢?為什麼我給孩子立了很多規矩,孩子總是視規矩為空氣呢?

在我們身邊,很多爸爸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家人溺愛得沒規矩,總是愛耍賴、不聽話,就開始給孩子立規矩。但盡管他一再告訴孩子要守規矩,同樣的規矩重申了好幾次,甚至有時對孩子是軟硬兼施,可最後還是會因孩子的哭鬧,而縱容他,甚至放棄了為孩子立規矩。父母這樣做隻能使孩子變得嬌縱、自私、暴躁,更沒什麼規矩可言。

該如何在給孩子立了規矩後,讓孩子守規矩呢?應該如何解決孩子愛耍賴、不聽話的問題,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爸爸最好是先弄清原因,再對症下藥。通常,小孩子不守規矩,是因為他不懂規矩是什麼,有哪些規矩應該遵守,破壞規矩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所以,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在為孩子立規矩時,要讓孩子懂規矩。

孩子為何不懂規矩,沒有規則意識呢?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不懂規矩,沒有規則意識,是由於自身有太多的局限性,現在讓我們盤點一下這些局限性:

(1)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