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孩子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差,以這樣的理解能力,孩子是無法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規矩)的。
同時,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比如,他不會說話,不會表達,隻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還不能與別人進行一些正常的交流。這些都是孩子了解規矩、懂規矩的障礙。
(2)孩子缺少時間感和空間感
由於小孩子缺少時間感與空間感,對父母所定的一些規矩,是不了解的,也是難以理解的。如你告訴他“停下來”,他可能聽懂。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兒再給你拿玩具”,他就有些不知所以然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這個“一會兒”究竟有多長。
或許,在孩子眼中的一會兒就是:你沒有馬上給他玩具,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所以,他就會吵鬧,進而破壞你“有話好好說,不許哭鬧”的規矩。
如何讓孩子懂規矩呢?這需要爸爸們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給孩子製定的規矩要簡單易懂
小孩子,特別是1歲左右的孩子,其理解能力非常差,自我控製能力也不強。給孩子立規矩時,爸爸要先從簡單易行的規矩為孩子立起。如可以在孩子吃飯時,為他立不掉飯粒的規矩,但不可以給孩子立一餐必須要吃多少飯的規矩。否則非但不能夠讓他遵守,反而使其對吃飯這件事產生對抗心理。
(2)用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說明規矩
好規矩勝於好爸爸,而爸爸要想讓孩子有規矩、守規矩,就必須先設法讓孩子懂得規矩,既要懂得規矩是什麼,又要懂得規矩是必須遵守的。
爸爸們在給孩子製定家規時,最好用他願意接受或能接受的形式進行溝通,與孩子溝通規矩時,要注意方式,如要孩子收拾房間,就直接說出,不要說沒用,甚至會刺傷孩子的話。如不要說:“你的房間亂得簡直就是狗窩!”而是說:“請你把玩具收拾好!”這樣說,孩子就不會因不高興而不配合父母立規矩了。
(3)給孩子交代規矩、表述規矩時,要信號明確由於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限,他們隻會聽他們感興趣的話,太繁瑣、意思不明的指令,會讓孩子不解。因此,爸爸們在告訴孩子一些規矩時,一定要表達清楚,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明確告訴他們什麼行,什麼不行。同時,在表達規矩時,要直接,如孩子應該睡覺了,他卻還在看電視,你不能對孩子說:“你要是再看電視,就別睡覺了!”而是應該說:“睡覺的時間到了!再看電視,就不是好孩子了!”
再比如,讓孩子守交通規矩,可以告訴孩子:“街上的紅燈亮了,那意味著你要站住,綠燈亮了,就可以向前走了。”
通常,父母給孩子說明規矩時,表達到位,孩子就易理解與接受,而含糊不清的表述,隻能使孩子經常找借口與父母討價還價,甚至力圖不按規矩辦事。
(4)當孩子不能理解規矩是什麼時,要演示給他看孩子2歲半後,才有較好的語言交流能力。之前,即使是簡單的一句話,孩子也常常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因而,教孩子懂規矩時,一定要多用肢體語言。如告訴孩子不要動電飯鍋時,父母可以先用手摸下電飯鍋,並做出很痛的表情,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動電飯鍋的嚴重後果,從而守規矩。
(5)給孩子立規矩,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給孩子立規矩,爸爸是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樣一件事隻有當自己不能容忍時才想起,那麼,就可能造成隨時有“新規矩”。如此製定的規矩沒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孩子自然也無法接受。
比如,我們說不可以打人,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會與孩子小打小鬧,孩子們之間也是如此。不過,將別人打哭、打得很疼就不可以。關鍵是爸爸這樣去和孩子解釋,孩子很難理解與判斷。所以在製定規則時,爸爸要注意需要根據事情的性質來決定,而不是由事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
可以說,給孩子立規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門技術活,爸爸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使用正確的方式,甚至要巧妙地給孩子立規矩。
為孩子立規矩,是一門技術活
小強是一個長得非常討人喜歡的孩子,小時候,親戚們都十分喜歡抱他玩。父母與家人對小強更是疼愛有加。在家人與朋友的寵愛、疼愛之下,小強快樂而幸福地成長著。很快地,小強就到了快上幼兒園的年齡,此時,小強身上的一些問題也就顯露出來了。
小強上幼兒園不到一個月,父母就經常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昨天,老師又給小強爸打來電話:“你家小強又為爭一個布娃娃,把張小玲打了。張小玲的父母來了,你也來幼兒園吧!”
小強爸不得不請假去幼兒園,一到幼兒園,就向人家道歉:“對不起,怪我沒教育好小強,把小玲打了……孩子不要緊吧!”
“小玲倒沒大事,小孩子之間打架也沒什麼,不過,我建議你好好管教一下小強!給孩子立規矩!”
“嗯!”
小強爸表麵上答應,但過後想“樹大自然直”,孩子還小,人又機靈,大起來總會懂事的,至於立規矩的事,以後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