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給孩子立規矩並不難,但要想成功地給孩子立規矩,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說,給孩子立規矩有很多技巧,如果爸爸想成功地給孩子立規矩,最好是要學習並適當地運用一些技巧與方法。這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天早晨,張曉曉休息,一家人睡到8點多才起床。剛起床,對門鄰居王國強就帶女兒月月來找曉曉的兒子小剛來玩了。
“小剛,看,王叔叔帶月月來咱家玩了,快給叔叔搬個椅子來!”
“嗯!”小剛一邊答應著,一邊去給王叔叔搬椅子去了。
“叔叔,請坐!”
王國強坐下來。不一會兒,小剛又去飲水機給叔叔端水了。
見小剛如此有禮貌,王叔叔可高興了,一個勁地誇獎他:“小剛真懂禮貌,比月月強多了!”
“哪裏哪裏,是你過獎了!”
“嗬嗬,小張你就別謙虛了,你家小剛確實很懂禮貌,很有規矩,到我家玩時,從來不亂翻我家東西,而且隻在客廳玩,月月讓他進我們臥室玩,他都不去。為什麼啊?”
“這可能與我們從小給他立下不許亂翻東西的規矩有關!”
“可我們也給孩子立規矩,而且立了很多規矩,孩子為什麼依然有很多壞毛病呢?”
“也許立規矩的方法不對頭,要知道,給孩子立規矩是要掌握一些要領的,比如,給孩子製定規矩時,一定要明確、具體,而且最好是一次給孩子立一個規矩,因為孩子接受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一次給孩子立的規矩過多,孩子既難以理解,又難以接受,更別說再讓孩子守規矩了。”
“哦,我家月月小時候,我是一次給她立了很多規矩!看來孩子是因為理解與接受能力差,而沒能成功地給孩子立成規矩!”
“有這種可能!”
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沒規矩,沒禮貌,人見人煩。也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給孩子製定了一些規矩,如晚上9點睡、吃飯不能掉飯粒等。但父母給孩子製定了規矩後,一些孩子很守規矩,一些孩子卻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拿規矩當回事。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也許是由於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使用的方法不當,或者說是使用的方法存在一些問題。
新新3歲了,新新爸認為她是大孩子了,最近給她製定了規矩: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
第二天早晨,3歲的新新坐在床上穿褲子,穿得很慢,好不容易穿上了,爸爸卻發現她穿反了。見此,急於上班的爸爸非常著急、生氣:“穿個褲子也這麼讓人著急,你說你長大後能做點什麼,笨死了。”
爸爸一邊抱怨新新笨手笨腳的,一邊動手幫新新穿褲子。此時,他早把給孩子製定的規矩忘得一幹二淨了。
如果你是新新的爸爸,也會像他那樣自己破壞自己給孩子製定的規矩嗎?相信你不會。
作為孩子的爸爸,你給孩子立的規矩,你自己都不守,這會讓孩子認為爸爸立的規矩可有可無,可以守也可以不守。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新新爸爸要等新新自己重新穿褲子,不要怕孩子穿得慢,動作笨拙。如果感覺早晨時間不夠用,可以提前起床一會兒,早點叫新新起來穿衣服。這些都是技巧與方法問題。
給孩子立規矩,父母們,特別是爸爸應該要講究一些技巧,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既輕鬆,又給力。
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爸爸們如何獎懲孩子呢?以下的方法與技巧可供年輕的爸爸們參考。
(1)當孩子破壞規矩時,處罰要及時
給孩子立規矩後,可由其他家人對孩子進行監管,如果發現孩子一而再地不守規矩,就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處罰。不過,在給孩子立規矩時,處罰一定要及時。否則,難以讓規矩具有威懾力。
在給孩子立某一規矩時,一些爸爸也製定了一些獎罰製度。但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這些獎罰製度卻不給力。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不是製度本身有問題,而是爸爸們獎罰不及時,即不是在應該獎罰孩子時,馬上執行,而是一拖再拖;再就是在該處罰孩子時,父母總顯得猶猶豫豫。事實上,小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如果處罰不及時,孩子很難感受到守規矩的重要性。
所謂“賞不逾時,罰不遷列”,延遲的懲戒會因時過境遷而使孩子淡化自己的過錯,甚至會誤認為爸爸在放任自己的錯誤行為。再說了,在給孩子立規矩時,如果爸爸不及時獎罰孩子,也容易給孩子留下大人說話不算數的印象,孩子因而不相信爸爸,也會因此不怎麼守規矩了。所以,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獎罰一定要及時,要在第一時間獎罰。
(2)獎罰措施要得當
給孩子立規矩後,爸爸不僅要根據孩子的表現,及時對孩子進行獎罰,而且要采用適當的方法。在處罰不守規矩的孩子時,要讓孩子感覺到痛苦、不舒服,比如,有的孩子喜歡亂吐痰,你就要告訴他:“如果你再吐,就不讓你玩最喜愛的玩具。”
孩子每次亂吐痰,都會得到相應的懲罰,這樣,他每每亂吐痰時,想到的不是亂吐痰的樂趣,而是不讓玩玩具的痛苦。
可以說,獎罰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爸爸一定要有選擇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