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讓女孩由羞怯畏縮變得大方活潑(1 / 1)

從心理學角度看,羞怯是一種情緒,是內心深處的膽怯或自卑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過羞怯的經曆,隻不過時間長短不同而已。有的人甚至到成年以後還擺脫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懼症。

造成羞怯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種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出現在大多數女孩子的身上。有女孩子因體弱多病或有某種遭遇和創傷,在生活中心理曾受到過某種刺激,如受人欺負、被人打罵,甚至棍棒交加、被人奚落恥笑等使他自尊心受損,都可能使其變得畏畏縮縮,易於羞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一個家庭環境不好,定會給孩子造成許多心理障礙,帶給孩子一定的負麵影響。據有關資料表明,有羞怯行為的孩子,有時其父母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羞怯情緒,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感染。再者對孩子經常責備、打罵甚至棍棒交加,夫妻經常在孩子麵前吵罵,甚至離異,會使孩子缺乏溫暖、依靠、交流和親情的愛撫,孩子從小就覺得不如別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必然會形成羞怯自卑的心理。

羞怯的孩子往往采用一種消極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受傷的心靈。但孩子一旦產生心理上的長期恐懼,就會形成社交恐懼症,懼怕別人負麵的評價,懼怕無法麵對社會。害羞的孩子大多逃避社交場合,很少主動與人相交。害羞可能會變成嚴重的問題,因為它會阻礙孩子交朋友、有礙學習和自尊心的形成,也減低心理適應的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會神經過敏、疑惑不安、孤單、沮喪及難交朋友,他們的確需要幫助。

很多孩子害羞,是因為自小受到成人灌輸的觀念影響。有些孩子隻是比較含蓄,但若父母不斷說她是個害羞的孩子,再加上親戚朋友和學校同學不斷議論,結果,使她真的變成一個畏縮害羞的孩子。

作為家長,應進行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提供給了女兒足夠的安全感?有沒有毫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她們?是否給她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否濫用權力,過度嚴厲?因為嚴厲之中會忽略了情感與關懷。孩子過分依賴的成因是忽視和粗暴。不重視情感、粗心大意、不負責任與拒絕,都會造成孩子的依賴行為。依賴的行為很多時候與羞怯有關。

假如害羞是一種畏人症,家長應如何消除孩子對人的恐懼呢?

(1)建立孩子對別人的信任

父母應該信任孩子,她愈被信任,就愈能信任別人。信任是親近的基礎,如果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裏學得信任,她也很難真正信任別人,這也是羞怯的成因。

(2)鍛煉孩子多與人交往

如果孩子害羞是因為從小沒有社交機會,父母就應當特別關注她們在這方麵的需要。不妨領孩子到親友家中,讓她們有機會接觸人,主要是讓她們學習如何與別人交往。起初適合在比較安全的環境鍛煉她,此外,應避免高度競爭的商業化環境;多讓孩子經曆被別人接納的經驗,這有助於她們樹立自信,在社交上繼續進步。

(3)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自信

西方的家長在鼓勵孩子時,“你太傑出了”、“你很偉大”這樣的讚美之詞,他們是從來不吝惜的;而中國的師長感到這些詞語可能有些“誇張”。西方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是樣樣第一,但總有優秀的地方;而中國家長們教育孩子時,似乎總在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其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

平等、理解、溫馨的家庭環境能給人勇氣和自信。由於羞怯的本質是一種不自信,父母平時要多給孩子以鼓勵,讓孩子得到肯定和表揚,對膽怯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本身就感到自卑,缺乏勇氣,在做某件事之前,預見的結果總是自己不行。如果這時給她一些鼓勵,增加他的勇氣,她會把事情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