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科爾佐娃在對嬰兒的雙手邊進行訓練、邊測定記錄大腦生物電流的強度時發現:大腦皮層的成熟程度隨手指運動的刺激強度和時間而加快。由此,她總結出:促進手指的靈活運動,是提高大腦兩半球皮質機能的有效手段,進而提醒家長應當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訓練孩子擁有一雙巧手。
擁有一雙靈巧的手是讓人羨慕的事。那麼這雙巧手是怎樣訓練出來的呢?
(1)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訓練兒童的雙手,應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從一歲左右就要教孩子自己拿勺子把飯送到嘴裏。這時可能飯要撒到身上、地上,家長一定不要怕弄髒了衣服而去喂他。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教他們玩簡單的玩具如串珠、搖鼓等,也可讓孩子自由塗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進一步教他自己戴帽子,穿脫鞋襪、衣褲,用梳子梳頭等。三歲以後可以教孩子搭積木、拚圖、捏橡皮泥、翻繩、擺七巧板等等。
(2)有意識地訓練孩子使用簡單的工具
人類比其他動物聰明,是因為會製造使用工具。家長不要怕使用工具萬一傷了孩子就不準他去接觸。應該有選擇地讓孩子學會從簡單工具到複雜工具的使用,讓孩子理解各種工具的用途。當然,使用工具有一個過程,開始家長應手把手地教,要在旁邊指導,同時要告訴孩子怎樣防止工具傷害自己。如在使用小刀、針、剪子時,隻能坐在指定的位置,不能拿著工具亂跑,更不能直接對著別人。當孩子學會用針線釘個扣子、刺繡一朵小花或用釘錘釘個小玩具時,便會從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兒童的雙手是通過反複訓練才變得靈巧的。家長要盡可能多地給孩子一些用手的機會,不要怕麻煩。要多給他們創造條件,積極支持和鼓勵孩子多動手,如進行科技小製作,較複雜的手工勞動等,讓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在多樣的生活實踐中,不知不覺地練就一雙靈巧的手。
市場上出現的玩具新穎、豔麗,但價格也較昂貴,閑來無事,和孩子一起製作些小玩具,不僅是一種天倫之樂,更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物品或自然材料,和孩子一起製作有趣的玩具,好處很多:
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從選材到造型設計都需要孩子積極的思維想像,能夠發展孩子的智力和創造的才能。
可以培養孩子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完成任務的良好意誌品質。
可以使孩子手的動作得到發展,掌握使用各種工具的本領,造就出一雙靈巧的手。
可以從小養成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認識到廢物不廢,一雙勤勞的手可以變廢為寶。
可以密切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從小訓練女孩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對孩子以後的成長與生活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