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對每個人都是難以避免的。但在相同的挫折情況下,個人的主觀感覺又不盡相同,對某人構成的挫折情境,對另一個人並不一定也構成挫折。形成這種個別差異的原因,主要與挫折容忍力有關。挫折容忍力是指個人在遭受打擊後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亦即個人承受環境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
增強耐挫力是挫折教育的關鍵,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境,教育孩子容忍和接受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挫折。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兩種人能經受住考驗:一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二是雖沒有逆境可言,但從小受過良好教育,心胸開闊,有堅強的個性。現在的孩子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沒有逆境。要想讓這些孩子成才,讓他們學會正確地應付挫折,便成了挫折教育的重點。
近年來,很多學校倡導“歡樂教育”,為孩子創設一個歡樂環境,實行溫室式的培育,當今女孩的家庭教育也大多如此。
孩子離開家庭走進學校,是進入社會的第一步。社會生活從來都是充滿了競爭,遍布著挫折,它需要每個成員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堅強的意誌力。故女性教育更多的應是社會化,而不僅僅是家庭的“溫室化”。
時下,人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而較為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許多女孩“嬌”、“驕”二氣嚴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她們性格、意誌等非智力因素引導訓練不足而造成的。
所以,女孩的父母應對女孩適當地開展“逆境教育”,有意地創設一些困難與挫折的情境,或提出一些嚴格的要求,使她們從小就得到情感、意誌與適應性的訓練。如耐寒耐熱、粗茶淡飯、生活自理能力等訓練及合作性、競爭性、時間觀念、冷遇與受歧視訓練等等,並作為家庭教育的一大指導思想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