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今年剛滿15歲,恐怕現在跟她最親密的要算她那麵小鏡子。每天隻要一有空,準把小鏡子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劉婷長得並不難看,起先她也是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來照鏡子的。不過日子一久,她開始對自己的相貌“橫挑鼻子豎挑眼”起來。她發現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過小了,而嘴巴又太大……她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遺傳給了自己,讓自己無“臉”見人。為此,心中總升起一陣陣的惆悵……

劉婷這樣的事例在青少年學生中並不少見。父母們,青春期是女孩子認識自我,並急於肯定自我的人生階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她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麵,這一點常常被父母們所忽視。孩子進入青春期,會覺得自己的外貌幾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而且認為直接關係著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與尊嚴,因此容不得半點“差錯”。於是她們開始“吹毛求疵”地研究起自己的外貌,倍加關注自己的長相、身材和皮膚,她們特別愛照鏡子,不是嫌自己鼻梁太低,就是嫌自己額頭太窄,對於發胖更是有一種病態的感受。

中國心理學會的專家指出:青少年對外表所產生的煩惱,其心理障礙大都是在腦子裏存在著一種“幻想式的醜陋”。據對部分中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約有90%的人對於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滿。這說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較高。特別是一部分女孩,總以一種極度挑剔的目光來審視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點“醜”加以無限地誇大。

人在相貌的問題上,極易受自我暗示的影響。如果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點不對勁,以後就會越看越不對勁,如此將會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

李芳是個上高三的女孩,剛上初中時她隱隱地覺得自己的鼻子有點“扁”(實際上相當正常),從此她的鼻子就開始不得安寧了。每天一有空她就要照照鼻子,越照越覺得自己的鼻子有“問題”。於是她自我發明了簡易的“隆鼻術”,每天用手反複地捏鼻子,她是上課捏、下課也捏,就這樣整整捏了六年。結果本來一個挺美的小姑娘被捏得鼻子經常發腫發炎了。

作為父母,要讓孩子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擁有健康心理和快樂生活的關鍵。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外貌並不是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惟有知識、品質和修養,才是決定一個人高尚和低下的關鍵。因此,對自己的外貌不妨坦然地接受,即以積極、讚賞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並設法消除各種附加於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聽、不信、不製造。一句話,不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隻有讓孩子在心理上承認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條件”,才能使她們進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歡自己,讓自己透出生機勃勃的青春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