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形態。同時逆反心理也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帶來了一係列問題,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心理問題。
逆反心理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從結構來看,逆反心理是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三者的有機統一。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知覺、理解及評價;情緒成分是指對逆反對象的抵觸情緒,即人們對逆反對象是反感或厭惡的;行為傾向是指對逆反對象意欲表現出來的行為,即逆反行為的準備狀態。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必定通過一定形式表現出來,如表情、體態、語言、行為等。因而我們所能看到的都是逆反心理表現出來的逆反現象。
例如,孩子的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實踐意識。但家長或教師在實施教育時,為了讓閱曆和經驗不足的孩子不走彎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經驗去說教抑製孩子的好奇心。而孩子受好奇心的驅使,則聽不進大人們的忠告,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就越想接觸。這樣,孩子不聽勸告的逆反行為就形成了。
孩子的逆反心理從小學進入中學是一個飛躍。他們有較強的行為能力和自理能力,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是小孩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想擺脫父母,自立自強。但俗話說:“在父母麵前,你永遠都是孩子。”父母卻無法相信孩子已經長大,仍然要主宰孩子的大部分行動。因而孩子會漸漸地疏遠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會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特別是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父母的傷害時,往往會加以反駁,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如:家長在朋友家或在孩子的朋友麵前數落孩子的缺點。這些不當的教育方法,便是引發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作為家長,必須能及時洞察孩子的心理動向,及時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長對孩子具備愛心的同時更應具有童心,教育者應適當給孩子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孩子而抑製其好奇心,孩子在實踐中雖然走了彎路,但其成長經驗遠比家長的說教強上百倍。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不要老是采用撫育嬰幼兒的那種包辦、監護的方式,要留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
家長要與孩子平等相處,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更不要用粗暴和強製的方法管教孩子,真誠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特別是當孩子對大人提出的一些要求、見解時,家長不要搪塞了事,而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喪失信賴度,阻塞他們心靈的通道。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更要看到自己的孩子的長處,要多體諒孩子的難處,應善於理解孩子。不要給孩子加壓,不要老是以其他榜樣與孩子作比較,如果榜樣起不到作用時,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而欲速則不達。讓孩子有愉快輕鬆的心境,這樣孩子才能正常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