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醫療保險在藥品零差率政策中的作用(1 / 2)

社會醫療保險在藥品零差率政策中的作用

交流平台

作者:羅端

【摘要】我國進一步實施購銷醫院藥品零差率策略,對藥品和醫院之間的經濟關係進行切斷,可以促進藥品市場的穩定發展並減輕人們購買藥品的生活負擔,從而促進社會健康持續的發展。本文作者收集了大量實施藥品零差率的相關資料,研究醫院實施這項方案將會引起的損失,並對可能發生的醫院損失實施社會醫療補貼的方法進行補救,探討這種補救方法的可行性。經過推算估計後發現,若將社會醫療保險的補貼費用與醫院的收入相持平,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可見,實施藥品零差率策略中有效運用社會醫療保險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醫療保險 藥品零差率 政策

如今藥品市場的狀況比較混亂,醫療費用增長幅度越來越大,其主要原因與醫院購買藥品和銷售藥品的價格政策相關[1]。因此,解決這一重要問題的措施是醫院實施購銷藥品零差率,這項措施已經受到國家政策重視,而落實這一政策是現階段遇到最重要的問題。

一、藥品在醫院中的重要性和購銷藥品零差率政策

目前,在我國各大醫院的運營補償成本中,銷售藥物的總收入約占總成本的一半以上,具有相當重要位置。根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每年藥品的收入占據醫療門診總收入的70%以上,其中中藥的業務收入就已經超過50%。藥品收入的趨勢逐年上升,截止到2012年,藥品的收入占據醫療門診總收入的50%以上,其中中藥的業務收入就已經超過40%。因此相對於醫院方麵來講,藥品收入是相當重要的補償渠道。而藥品收入渠道的丟失,說明醫院必須尋找其他渠道來補償藥品收入10%~20%的純利潤。據調查,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的藥品收入均超過2000億元,給予帶來的純利潤近約300~550億元,同時每年我國政府部門投入醫療機構就近330億元。補償醫療機構的藥品費用與財政基本等同,在醫療機構中也包含專病防治所和婦幼保健院等機構,這些醫療機構均是由政府財政全力資助的預防性機構。但是,有些醫療機構比較關注如何彌補實施藥品零差率的虧空,若使用財政來補償這一虧空,則需要追加投入大量費用,若對藥品實行漲價,則會提高提高患者用藥費用,這種方法不具有可行性。另外一種解決的辦法就是醫院增加材料和檢查的收入,用所得的差價彌補虧空。這兩種方法從性質方麵來講,都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沒有實際意義。

二、設想實施醫保支持藥品零差率政策的有效方法

在找到有效實施藥品零差率的前提下,需要找到政策實施後的受益對象,首先想到的是人們群眾,減少了經濟負擔,其次是醫療保險,隻要可以抑製藥品在醫療機構中的增長,則可盡最大範圍的降低醫保需要彌補的虧空,最終使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若醫保的空虧可以得到彌補,則可設想在醫院建立一種簡單的收入模型,如:該醫院的財政補助和分業務收入別是100萬元和2000萬元,比例為5%,藥品和醫療保險的收入分別占業務收入的45%和80%,即900萬元和1600萬元。醫療保險的藥品收入比例為45%,即720萬元,與總藥品收入保持相同。每100元藥品能獲取20元的毛收益,即毛收益比例為20%。

根據以上條件可知,醫院的毛收益為180萬元。若將藥品零差率落實,從其他渠道彌補醫院的損失為180萬元。通過醫保部門的統計,若全額彌補醫院的虧空後還需要增加的支出。由於醫療保險的收入占業務收入的80%,即應支付醫院1600萬元,在零差率實施後,醫保支付醫院的補貼額為720*80%=576萬,在此基礎上再加180萬元給予補貼,合計支出為880+576+180=1636萬元。所得金額僅比原來增加了2.25%,這份支出阻礙醫療保險能力的範圍之內。